“零分”为何没有让徐孟南被关注

2022-11-11 20:17:21 来源:教育在线

“零分”为何没有让徐孟南被关注

徐孟南最终还是上了大学,33岁,还在读本科。


(资料图片)

不同于26次参加高考的“考王”梁实,认准了上大学这条“死理”不放,年年考,年年失败,年年失败,年年考。因为,失败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他的能力。他的“大学梦”目标,一直没有放弃,以至于不管外界如何评价他,他都能坚持参加高考,以至于55岁了,还是寻求“大学梦”。说寄托也好,情怀也罢,痴狂也行,都是值得尊敬和尊重的,是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人。就算他这辈子当不了范进,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努力过了,我无愧于人生。

徐孟南是有能力考上大学的,也是可以成就“大学梦”的,甚至可以成就一个不错的“校园梦”。可是,他太异想天开,太把自己当回事,太自以为是,甚至太过功利和自私。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吸引眼球,都是为了引发关注,都是想让自己成为一位“一夜成名”者、“家喻户晓”者。

2008年高考,他故意一题不答,往考卷上写满所谓的教育改革设想。原本是想引起外界的关注,可是,除了“零分”一度引起一些议论之外,并没有吸引来媒体和专家,也没有让他像当年的黄帅那样,被捧得高高的。也没有像张铁生那样,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于是,他又想通过离家出走,来竭力吸引社会注意。可是,理性社会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他仍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个不被关注的人。

2012年左右,徐孟南还搭建过一个名叫《高考0分声》的网站,想试图以这个网站来给自己扬名,从而给自己带来想要的一切。可是,原本就被功利思想完全控制的他,自然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让网站成功,让自己扬名。最终,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兴趣,失去了更新内容的动力。

更可恨的是,徐孟南曾经前后两次试图用“自杀”的方式扬名。他留下所谓的“绝笔信”,并让家人看到。让他不解和无法容忍的是,看到“绝笔信”的父亲,“竟然”没有拿着绝笔信到报社去。如果去了报社,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他或许就会被关注,就能扬名了。他又一次失望了,又一次感到都是徒劳。后来,他又忍着怕被记者奚落的恐惧,给报社去电,让记者来采访自己。虽然一家安徽的媒体采访了他,可是,采访稿见报后,徐孟南发现,没有介绍自己的“教育理念”,结果,给他带来的,还是失望。

也就是说,从参加高考想“一考扬名”到现在为止,他那颗天真而有邪的心,一直没有安分过,一直在想着如何不劳而获,如何用非正常手段让自己扬名,而不是他自己所说的想让教育更好。如果真的想让教育更好,真的关心关注教育,就应当更好地学习,认真地研究教育,深入地了解教育,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制造各种不该制造的事件,让自己“成名”。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实际是极度自私的表现。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行为和行动,体现个人的价值,并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为社会多做贡献,为社会创造价值。像徐孟南这样的人,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都存在着明显的人格缺陷。但凡有一点责任心,就不会做出如此多的异常行为,不会给家庭、给社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

如果说梁实连续26年参加高考,有点过于执拗、过于偏执的话,与徐孟南相比,梁实的内心是干净的、纯洁的,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而徐孟南,则要复杂得多、混浊得多。

因此,面对徐孟南过去十多年的人生,以及他的所作所为,应当引起一些深思。而相关的媒体,也不要再去采访他,关注他,别让他的私欲继续膨胀,别让他自以为所做的一切,社会还是关注的。一旦给予关注,他不知道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常举动和出格行为。对徐孟南,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冷处理,就是将其当作一名路人,一名普通到看一眼都不愿的路人,从而让他在无关注中反思和改变。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