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大概是博士生们最不愿意面对的问题。
【资料图】
博士生作为高等教育“塔尖”人才,承担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量的科研工作。然而追求诗和远方,需要路费;向往星辰大海,得有门票。一直以来,“月收入低”“钱不够花”“三十难立”,是当下很多博士生面临的难题。微薄的收入,使得博士生与“穷困潦倒”挂上了钩,社会上呼吁博士生“涨薪”的声音也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11月26日,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中国有40万的博士生,他们月收入3000多块钱,建议增加10万块钱,使他们每个月的收入达到1万块钱,这样可以把这些博士生真正培养成顶级人才,让他们安心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正常的进行支付(生活支出)。
《博士“涨薪”,刻不容缓!》文章评论截图
在读博士,真的穷
我国博士生补助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国家及学校奖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捐赠类奖助学金、以及“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受学校、地域、专业等影响,在校博士生的补贴差异很大,但是放眼全国,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再加上还得缴纳上万元的学费,博士生们对于补助水平的回答基本都是“不够花”!
例如,西部某“双一流”高校官网显示,在读博士人均每年能拿到1.5万元学业奖学金,每月1600元研究生助学金,发放12个月,所以全年“收入”约有3.42万元。其中不计少数优秀者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一系列奖学金,即每生每月大致收入为2850元。
再如北京一985高校官网显示,在读博士人均每年也能拿到1万元学业奖学金、2.2万研究生助学金、1万元左右助研津贴,全年“收入”约有4.2万元,同样不计少数优秀学生获得助教津贴、社会助学金等系列奖学金,即每生每月收入为3500元。
与2000~4000元的收入相比,更多的地方高校甚至仅在每月1500元左右。
今年7月,一位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中的留言——“望省内切实提高在读博士研究生待遇”,再一次说出了博士生窘迫的现状。
该网友在留言中提出:博士研究生绝大部分属于脱产学习,生活压力较大,有些学校,只发国家给的每年12000元的助学金,且学业奖学金占比由70%调整到 60%,新生入学奖学金改为只有硕博连读才可获得(硕博连读占比大概在5%),试想一下在二十七八岁的年纪,甚至很多博士研究生都三十岁了,每个月只有1500元的补助,生活压力该有多大,且省内没有针对博士生的科研基金项目可供申请。
对此,该网友在留言中强烈建议,省里可以统一地对博士研究生多一些关怀,如增加省级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在校生的科研基金等。
补贴不足,又没有正式工作和工资傍身,身在塔尖的博士生逐渐被生活压弯了腰。这种挣扎在温饱线上、入不敷出的现状甚至让不少向往读博的人,望而却步。
让博士生群体不再为“生存”而发愁,提高博士生待遇,已刻不容缓。
博士待遇,多次提升
事实上,我国已在努力提升博士生的基础待遇。
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相关文件可知,在1985年,国内博士生每月每生补贴为76元(有工作经验者加15元);90年代博士生补贴以三档划分,分别是1991年的90、100、110元,1994年的190、210、230元,及1996年的240、260、280元;直到2009年,博士生补贴得到跃升,统一为每生每月1000元。
2017年,国家再次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将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万元提高到1.5万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万元提高到不低于1.3万元,使得平均每人每月补贴再增长约250元。
此次调整,一直沿用至今。
高校落实,真的涨了!
给博士“涨薪”,率先落实在高校才是真。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通过提高“薪酬”待遇,吸纳具备一流科研潜质的博士生前来“应聘”。
例如,2021年10月27日修订的《河南大学关于提高博士研究生助学金的补充规定》显示:为减轻在读博士生生活压力,支持博士生潜心开展学术研究并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决定提高全日制博士生的助学金标准。对符合国家研究生助学金发放规定的我校全日制普通博士研究生,在原有国家拨款和学校补贴的基础上,每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的助学金在4年基本学制内每年增加5000元。
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挂出从博士阶段开始每人每年保底收入10万元的招生公告;南开大学表示每年将在国家拨款的基础上,增投自筹经费1亿余元,在校顶尖博士生每年可累计获得各类奖助金超过10万元;清华大学也表示,要确保博士生每年最低资助标准不低于5.1万元。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都对博士生奖助学金进行了调整。
从不同高校的情况看,还有学校通过奖励发表高水平论文,来提高博士生待遇,这也是精准提高博士生待遇的一方面措施。
总之,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就需要给博士生创造能潜心开展学术研究、攻读博士学位的环境。提高博士生待遇的过程,也是建立健全博士生培养机制的过程。
博士研究生是我国科研力量的后备军,是我国科研人才梯队的重要储备。给博士生创造潜心科研的稳定环境,让其拥有相对“体面的生活”,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一心投入科研,从而保证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长足发展。
新闻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第一财经、教育部官网、各高校官网、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仅作为高等教育资讯传播。如您对文中内容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