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大师的杰作里,也在民间的实践里;美育在殿堂的讲章里,更在基层的故事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儿童画美术教育专家”朱永和“蒲公英行动”项目主持人谢丽芳向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分享了他们多年来的“寻美之路”。
▲关键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景芝看来,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的基本能力和创作能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供图/受访者
儿童绘画的寻美之路
在江苏徐州的乡野山村里,朱永坚持40年儿童绘画的寻美之路,竭尽全力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美育。
朱永18岁走进睢宁县王集镇乡村学校,最初是一位临时代课老师,后来转为民办教师身份。1983年9月3日,走进了二(2)班后,他在黑板上按标准比例画了一个“人头像”,40分钟过后,班级里没有一个学生能模仿着画出来,而且还有两个小孩哭了。
一位老教师得知这一情况后说:“你不会教书就不要教书,不要坑孩子。”那时朱永开始意识到,要懂教育,就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
朱永开始打听,徐州当时有一个师范大学,函授班学习为期三年,要2000元学费。他那时候工资一个月才14元,不吃不喝要7年。但朱永还是想学习,回家跟父母说:“妈妈,我一定要学,以后我要对得起你,要对得起我的学生。”后来,父母同意了,卖了1500斤粮食和一头小牛犊,让他走进课堂。
自己可以进城上学学教育,可是农村的孩子怎么学习美术呢?“城里孩子能做到的,我们农村孩子一定能做到;城里老师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于是,朱永萌发了成立一个农村儿童美术兴趣小组的想法。
当时学校没有桌椅板凳,朱永回自己家又卖了2000斤粮食,用卖粮钱到旧市场买了桌椅板凳,修补后放在操场的拐角。
学生也没有辜负朱永的期望。当时有学生把朱永的被面图案画成了一张画。1985年,画作在首都儿童美术馆展出。1986年,学生宋旭旭的画作在日本国际儿童画大赛中荣获金奖,全村轰动。
30多年过去了,朱永仍然在带着孩子们画画,画身边人,画身边事,绘出心中的感想:“我的教学就是四个字——爱、活、乐、美。孩子为什么画画?孩子画画就是画心中美好的未来,而我们看到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表现出美来。”
朱永后来把课堂延伸到了乡村各个角落,率领团队把美术优质资源带到千家万户门口。
因为把儿童美术教育传播到国外,他还被原来的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儿童画美术教育专家”。
让美育的种子扎根乡村
在山野间,有这样一种植物,聚起来是一朵花,散开是满天星,它就是蒲公英。谢丽芳让美育的“蒲公英”种子扎根乡村,并且种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来自湖南长沙的谢丽芳是蒲公英团队的项目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乡村艺术教育的推广。
“所有的孩子,包括社会成员,都享有艺术教育的权利。” 谢丽芳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偏远的西南边陲大山里一个村级小学,她们组织了14个孩子,其中13个拉祜族孩子,他们从来没有画过画。“我们只培训了6天时间,带他们欣赏名画,讲创世神话,然后他们就可以画了,画完以后我自己很惊讶,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画出来的,但是他们的确画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画完这个画以后,大山里的孩子接受了艺术,他们也可以像诗一样地栖息在大山里,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大山的孩子,是中国的孩子,也是世界的孩子。这表明只要认真地点亮孩子们的爱,点亮他们的美心,他们一样都是艺术家。”
“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是在国家基础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索一种在农村民族地区实施、持续推广的美术教育模式。这个让更多乡村孩子能获得美术教育机会的公益项目,2002年7月在湘西启动。在何韵兰、尹少淳、乔晓光、陈卫和、吴尚学等艺术家和教育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项目持续了20年。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教学的主要途径,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当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水平、师资建设等方面都相对滞后,在“全球一体化”和现代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民间美术正在逐步走向衰退,文化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蒲公英行动”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儿童获得良好的美术教育,同时使民族多样性的文化得以延续。
通过开发新课程资源,该项目培养出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在植根本土文化美术学习过程中,使试点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核心素养,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感悟能力。
“蒲公英行动”以湖南湘西为试点,创造条件开展美术课。一是培训校长和教师,通过专家讲座、民间艺人教学等方式组织培训,让校长和教师了解和掌握课题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二是改革教学方法,促进观念的改变,组织教师赴村寨调研民间美术及其文化含义,引导教师以文字、图片、视频以及调研报告的形式,进行课题实验;三是建立完善评价机制。
谢丽芳说:“我们刚去的时候,地方的校长、教师并不是很了解这个项目,通过教师培训,我们告诉他们民间美术实际上是一切美术之源头,让他们认识到为什么要把民间美术引入课堂教学,一方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因为乡村很多地方没有美术教师。我们将把极具亲和力的美术课引进课堂,以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004年,“蒲公英行动”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乡村儿童与民间美术交流网站。多年来蒲公英行动课题由7个试点推广到11个省13个民族的97个教学试点和机构。
谢丽芳说:“通过20年乡村美育实践,我发现乡村孩子的美术感受不比城市孩子差,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点亮美心。”
回顾“蒲公英行动”播撒于大江南北的美育足迹,谢丽芳表示,一路走来有一位教师对蒲公英行动帮助很大,她就是杨景芝。杨景芝在近60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把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套把爱和美的启蒙融入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对我国少儿美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景芝,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儿造型艺术学会终身名誉会长,曾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主编。“美育是审美教育,是情操教育,是心灵教育,在儿童美育中情感的教育很重要。美术教育如何落实美育精神,有这样三个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审美修养;二是培养人文修养;三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杨景芝表示,让孩子掌握一门技能,应该是为孩子打一个基础,即如何去创造符号,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的基本能力和创作能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美育在少儿教育中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乡村学校中,一直以来处于薄弱环节的美育,也必将借这股东风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生活里,感受美、运用美,这是很有用的。”在杨景芝看来,乡村小学在美术和生活的结合上,比城市更具优势。“不要总是局限在课堂教育上,多一些实践,把孩子放出去。乡村小学本身就在自然环境中,孩子们每天都身处青山绿水、花开鸟鸣之中,让他们在环境中去感知美,再用自己的方式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就是最好的美育。”
来源:《小康》杂志2023年1月下旬刊
作者:苏枫
编辑:刘彦华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