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雨秀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哎,他都30多了,竟然还没结婚!”春节期间,电话那头的小姨提到表弟,焦虑之情溢于言表。
【资料图】
“他走上了更加高阶的道路,婚姻问题哪里还用得着您操心?城市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是30多岁才结婚的。”这样回复时,我底气并不充足。我心里也明白,在老家农村,口口相传就说得清楚的一代又一代,结婚年龄多在十七八岁左右。表弟的同龄人中还留在农村的,多在国家法定的结婚年龄(男22岁,女20岁)成家立业,如今孩子们都能打酱油了——可不,最大的孩子都奔10岁了。
跟中专中师毕业后很快就结婚生子的那个人群一样,50岁左右就儿大女成人了。对于社会而言,能以更加轻松的姿态,继续更高水准地勤勉尽责乃至建功立业。对于自己而言,可以更加成熟、全面、通透的姿态,看待、充实或享受人生。对于家庭而言,这个时候乃至此后相当长时间内的身体、精力、智力状况,也是协助甚至主力带孙子的上佳时期。
小姨内心的思量,更在于这更为务实的方面,而不仅仅在于她跟亲戚朋友们的谈资。是啊,她和姨夫现在都60来岁了,跟50来岁那阵比起来,眼看着血压一天天上来,视力精力也渐渐不如从前,儿子的婚姻却还没有着落,再看到同龄人的孙子辈早都一天天长大起来了,焦虑之情也就难以抑制了。
01
我们的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不外乎两个方面,家庭和事业。最为务实,也最有效率的,是古人所言的先成家,后立业,成家就能立业。
原本,表弟从小到大,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考上名牌大学更是小姨一家的荣耀。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婚事晚甚至太晚的弊端,就逐渐凸显了出来;小姨的荣耀感,也就渐渐被焦虑感所替代了。
其实,在城市或者高学历人群中,初婚年龄越来越晚,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早在2017年,江苏、杭州的平均初婚年龄,就分别达到了34岁多、32岁多。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平均初婚年龄,就来到了28.67岁。在各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从大大小小的公司到各种类别的机构,大龄青年,也就是所谓的“剩男”、“剩女”,尤其是“剩女”,几乎转几个身就能碰到一个。
这些人,多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学习拔尖,能力出众,学历耀眼,但在20来岁-30多岁这段金子般的青春年华中,却偏离了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人生轨道,不仅缺失了来自另一半的抚慰、激励、提醒,还缺失了为人夫妻、为人父母的成熟、责任、动力;不仅压抑了个体人性,浪费了人生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还有可能一步错步步错,增加社会性的遗憾。
个中缘由,除了观念、缘分、职场竞争等因素外,尤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从小到大的学制安排,极大地延误了年青人走向婚姻的黄金年龄:按照现行的学制安排,6岁开始上小学,然后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本科4年,本科毕业时已是22岁,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毕业后就结婚;为了增加学历竞争力,很多人还得考研、读研甚至读博,几番拼搏下来,短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以上,离30岁也就近在咫尺了——再回过头去,跟那些初高中阶段就下了车,或者只读了个三四流高校,却及时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相比,人生重要一面(家庭)的反差,立马就凸显在眼前了。
02
当然,人性背后,还有着更为宏大的命题。早在2020年2月、2021年8月,正叔就先后发布过文章,专门对此进行过探讨(详见《顺势缩短暑假时间并将小学入学年龄提前到5岁,已刻不容缓》、《治理学科教培后,该普及高中了》)。
时至今日,正叔更加坚定地认为:改革学制,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不仅是教育更上层楼的需要,更是抓住人口问题牛鼻子的关键一环。
具体而言,中小学学制理应适度缩短,同时普及高中教育。根据中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完全应该恢复曾经的五年制。实践证明,五年足够完成小学学业,五年制也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和普及小学教育。事实上,上海的普通小学一直实行的都是五年制。
初中高中理应合并为五年。因为两个阶段的知识交叉重复,而且合并后只有一次升学考试,孩子、老师、家长和整个社会的压力都能减少。
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止步于初中阶段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了高中的十年制义务教育下来,青少年整体的文化水平将更上层楼,身心将更加健康、成熟,也就更能比较清晰地认知自我并选择人生方向。
这个时候再来施行的教育分流,不仅能给“开窍”时间较晚或者可能中考失利的孩子一个机会,有利于高等院校继续更加精准地选拔人才,也能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并逐步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当下的职业教育,从师资、硬件到制度安排,都有待进一步强化、完善,但那是另一个话题。
智能太空时代正在到来,社会运行各个层面的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不仅对我们的尖端科技提出了相当紧迫的要求,也对我们的产业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们一线技术工人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工人的门槛。
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具备较高文化程度的高级技工。比之初中文化水平,高中毕业的青少年,不仅更能适应复杂的职业教育环境,也能更高层次地掌握职业技能。
有鉴于此,施行十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03
2023年1月9日发布的《教育和人口报告 学前和基础教育篇》,由梁建章、任泽平、黄文政、何亚福及白学松等专家共同完成。其中关于学制的观点,跟正叔一两年前的观点大致吻合——当时,正叔还专门给黄文政等人转发过《治理学科教培后,该普及高中了》一文。
“中考和高考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初三和高三)有两年时间用于复习和应付中考和高考。把基础教育阶段缩短两年,16岁就能上大学。”在《教育和人口报告 学前和基础教育篇》发布会上,梁建章说道:“听起来离经叛道,其实我上小学的阶段,小学就是5年。我虽然是15岁通过少年班进大学,但是当时大学寝室的同学,也只有16、17岁,因为他们小学或中学也只有5年。”
“高中教育没学什么,就是为了高考。把高考前的时间缩短,去读大学,对未来的人生是有帮助的。”梁建章认为,必须缩短学制和取消中考,毕竟在拥有互联网之后,学生不必死记硬背很多知识点,缩短学制完全可行,取消中考则可以省下很多原本纯粹因为复习迎考而虚耗的时间。
他认为,普及十年的基础教育,让绝大多数年轻人在20岁时可以完成大学教育,提早两年走上工作岗位。一部分人可以在22岁获得硕士学位,提早2-3年走上专业类岗位。这既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又可以让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有更多时间成家立业,从而提升生育率。
关于中考制度,这份报告认为,中考的评价过早,容易让那些起步晚的孩子遭遇错误的评判。每个孩子的成熟期不一样,有些孩子在小时候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兴趣和精力放在学习上,但是不代表以后不会。还有弱势群体的孩子更容易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富裕家庭会把更多的资源用来刷题或者提前学习。或许弱势群体的孩子天分和后劲并不差,但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起跑慢了,被过早地分流了。
这份报告指出,自然状态下,中国应该有80%的人有资格进入大学,而不是现在的50%。
需要和取消中考相配套的,是高中教育资源的均等化。跟初中和小学资源的均等化一样,可以通过就近抽签入学、教师轮换等方法做到。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现行的“普职分流”,这份报告认为,中考就按照1:1的比例进行“普职分流”,意味着会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被分流,基本上与高中无缘,这让原本就压力很大的家长,多了另一层的焦虑,就是如果自己的孩子考不上普通高中的话,很可能就要去职业高中,与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也渐行渐远。
关于贫富差距,这份报告认为,消除教育不平等应当是重要举措之一。中国的教育不平等主要是城乡差距。乡村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源流失和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有城市户籍制度和高房价的问题造成的,对此,应该放开土地供应和户籍限制,让更多的人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成家立业。
不设任何户籍限制,让所有孩子都可以随父母的工作地点就近入学,这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04
总体而言,实行上述改革之后,能使中国青少年的学制时间缩短至少两年。这可是人生黄金时间段的两年,于人性,于社会,都意义重大。
于人性的意义,自不待言。于社会而言,能使青壮年更及时地投身到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动中,对于社会资源的有效激发、缓解老龄社会的冲击都大有裨益。
国际公认的观点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已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多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速却是全球第一。国家统计局2023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较2020年提高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9%,较2020年提高1.4%。
预计再过七八年,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再过30来年,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30%。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21年底,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42.2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3%。官方预测显示,到2025年,上海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将突破60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比例亦将随之突破40%。
老龄化意味着青壮年劳动力减少、赡养率提高,意味着深远而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尤其是中国实行了近半个世纪的一胎化政策,将来一个青壮年同时负担4个以上老年人的场景,现在只是想想就令人不寒而栗。
小结
正叔和梁建章等专家学者的上述建议,乍一看上去确实有些突兀,甚至显得离经叛道,但却是来自深刻的人性与社会洞察以及专业的研判,实为助益教育问题、人口危机的良方。
用梁建章的话说就是,“社会大众固然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但是长期来说,教育改革需要走这一条路”。
正叔认为,改革历来都是一套系统工程,在触动保守观念和既得利益时,尤其复杂多变。但是以中国的现实能力,要做到上述革新,早已切实可行,只需要观念的更新和行动的魄力,配套设施的跟随其实非常容易。
风物长宜放眼量。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希望你动动手指,让代表、委员们能看到这些真知灼见,最好还有人能诉诸提案,造福国人,助力家国。【《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