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蓼莪》抒发了诗人对父母生养之恩的无比感念。这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李秀萍今年布置的寒假作业主题:抱一下父母,陪父母做一顿饭,忍耐一次父母的唠叨……
“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很多成长课题,都能从古诗词中寻找到相似的情感连接。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发现,中华民族的根与情一脉相承。”李秀萍在课堂中发现,每当讲到古诗词背后蕴含的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家国情怀时,学生们都格外感兴趣,其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爱,学会爱,给予爱。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向上吧!诗词》的热播,古诗词正在互联网“破圈”,成为年轻人的“潮流风向标”。收看诗词竞赛、成为国学达人、追社交媒体上的教授……对于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人来说,运用新方式去了解、学习古诗词,不仅架起了与古人对话的桥梁,更唤起了心中的“诗和远方”。
(资料图片)
“青年发挥创意,传统文化更耀眼”
“每一首表达家国情怀的古诗词都非常的纯粹,我们与诗人共情,更加生动地体会到爱国情怀是一种怎样深沉的情感。”《中国国宝大会》全国四强选手鲁韦彤被网友称为“国学”种草机,从诗词类竞赛节目,到身着汉服讲述“国学”的短视频博主,她讲起古诗词来有趣又有料。“盘点《诗经》中的小透明诗篇”“大唐诗人的‘B面’人生”“宋话本小说:揭秘大宋‘都市传说’”……这些极具“非主流”风格的视频主题被鲁韦彤称作“碰撞”,在她看来,要想真正扩大古诗词的影响力,新媒体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每一位爱好者都带着古诗词一点点‘破圈’,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鲁韦彤目前就读于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为了更好地传播“国学”,她还尝试结合自己的专业,用西班牙语讲述中华传统文化。她将中国古代歌谣同西班牙语诗歌结合在一起,翻译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迦的爱情诗;结交来自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朋友,将收藏的珍贵华服送给他们;用汉语和西班牙语向国际友人讲述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很幸运,我们可以令中国古典文化深入人心,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用青年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华服爱好者吴空身上。2016年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在央视播出,吴空成为第一批在节目中穿华服的选手。起初,吴空并没有预料到这档节目播出后会“爆火”,“那时征婚、选秀等综艺类节目正在观众中流行,知道我要去参加一档诗词节目,很多人问:那是什么?谁看过?”
吴空偏好边塞诗,录制第一天就身着华服入场。不久后,越来越多的参赛选手开始穿华服。后来吴空才了解到,其实很多选手的行李箱里都装了华服,只是一开始不敢穿,看到有人带头,就纷纷穿了起来。
“我们在节目上穿中山装、旗袍,每一位选手都尽己所能,吸引更多人喜欢诗词。”吴空看到不少青年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留言:他们激动地把父母拉到电视机前,让父母看到北京的教授夸华服、电视里的青年学生也穿华服。“越来越多的青年可以用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去学习古诗词、穿华服,这不只是一档节目的开端,更是当代大众文化的一块里程碑”。
后来,吴空参加古诗词活动时,总会遇到年轻人在饭桌上打“飞花令”。这是古代文人墨客行酒令时的文字游戏,就连名字也来源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吴空觉得,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早已深深地沉淀在中华民族记忆中,这种优质的精神生活已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刚需”,“年轻人更适应新媒体的新玩法。他们可以发挥创意将传统文化与之结合,因此显得更为耀眼”。
新时代青年为什么要读古诗词,他们要怎样读古诗词
“回到唐诗宋词的创作现场,与伟大诗人的灵魂共振。”这是北大中文系硕士、高中语文教师高盛元在B站写下的视频介绍。
2021年9月,高盛元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第一条讲述“唐诗导读”的视频,如今这位青年教师已经是一位拥有51万粉丝的博主。在“高盛元精读唐诗宋词”系列视频中,他留下过这样一句话:“诗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他们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诗歌不是封存在时间长河中的标本,它们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新时代青年为什么要读古诗词,他们要怎样读古诗词?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一个人的审美取向、价值判断都起着重要的分辨作用。”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何性松喜欢读陶渊明,在他看来,诗人的生活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读者的处世心态,“陶渊明向往自然而然的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淡泊之心,在今天的时代依然尤为重要”。
在B站,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的系列公开课被众多青年称为“宝藏课程”。她讲述“中华诗词之美”的系列视频,已达163万的播放量。叶嘉莹在视频中说:“中国古代诗歌被寄予了‘言志’与‘抒情’两重使命,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知识分子普遍有‘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责任感,并借诗表达政治理想”。
“即使不做课堂笔记,内心也可以充盈着古诗词带来的力量。”21岁的林雪是叶嘉莹的00后“头号粉丝”,每条视频总能留下她点赞、投币、发弹幕的痕迹。“叶嘉莹先生在课程中多次提及自己浮沉的身世,不禁令人感慨。就像古代诗人一样,没经过生活的淬炼真的不足以谈人生。非常幸运的是,我们时时有诗词慰藉,并能结合生命的体验与诗词的意旨建造出内心稳固的诗意世界”。
参加过《2020中秋诗会》《中国国宝大会》的12岁少年金汉邈,最喜欢的诗人是苏轼,“他的诗词饱含力量,尽管他仕途不顺,但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人生态度让我敬佩”。
在鲁韦彤眼中,诗词歌赋奇巧且有趣,早已浸入生活的各个部分。夜跑时每逢难以坚持,便在心中温习诗词,按照诗词的韵律调整脚步和呼吸节奏;每逢遇到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便将诗词谱曲,用尤克里里伴奏演唱……“我曾在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后,写了一支《梦李白》,在好友即将出战一场比赛前唱一首《金错刀行》为他们加油打气……当下年轻人的自信乐观和困顿低回,种种情感都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中找到共鸣”。
“写下一首诗歌,寻找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表达与感动”
当古诗词在流行文化中“破圈”,不仅是诗词学习热,在社交媒体上还掀起了一股诗词创作浪潮。《停电》《一个无聊至极的周末》《今晚不关心人生意义》……当这些聚焦于日常生活的内容被极具浪漫气息的文字表达出来,很多网友留言:“写诗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何性松的笔名为沉河,如今他“跨界”成了一名在小红书上写诗的博主。谈起这段经历,何性松觉得颇为有趣。他2022年8月开始写读诗的心得体会,命名为“一诗一问答”,流量开始得到提升,有的点击量达到了几万,点赞量也达到了几千。看到如此多的年轻人喜欢在社交媒体读书、写诗,何性松为此专门在《诗收获》中增加了一个“小红书诗歌精选”的栏目,编辑部还会通过公众号对每首诗做详细的点评。
“在社交媒体上写诗的年轻人不在乎从当今新诗中汲取写作营养,更注重从古诗的语言中发现汉语的美。”何性松发现,写短句、短诗是新媒体诗歌重要的特点,并且内容上更注重抒情性,特别是关注自我情绪,语言要么非常简洁明白,要么华丽夸张,“这些年轻人完全出自‘写作本能’而写诗,但也恰恰是他们的出现,让诗歌有了新的发展”。
这股“复古浪潮”不仅带动了诗歌的“火爆”,也让很多经典作品重回青年视线。让吴空觉得很有意思的是,长期“霸占”B站电视剧榜第一的是1984年拍摄的《三国演义》,观看量高达3.3亿;针对1987版的《红楼梦》,就有10多位专门做解析的博主,共发布了上千期内容……吴空也是这些博主的忠实粉丝,不仅经常追更,还会不定时催更,“这些青年博主把自己的职场历练、人生阅历放进解读,甚至比老一辈更为犀利、丰富”。
去年,吴空参加了一位B站博主自制的视频节目,众多年轻人利用春节假期,进入位于浙江义乌的古代军营影视基地,体验明朝戚家军的练兵。吴空报名的是刀牌手,这是鸳鸯阵里的兵种之一,需要灵活机敏。活动期间,她给大家写号衣上的毛笔字、解说鸳鸯阵用到的武器,教唱戚继光的《凯歌》……在吴空看来,这段经历不仅有趣,更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年轻化阐释的“潮流方案”,“当传统文化成为青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家的态度可能不再是‘这么做有什么意义’,而是发自内心觉得‘这种文化真带劲’”。
在李秀萍看来,年轻人开始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去学习、解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恰恰反映出当代青年想要打破文化壁垒的积极态度,“不管年轻人用什么方式,只要他们愿意走进古诗词,愿意走进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在建立中华传统文化自信的过程”。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