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编辑·名家

2023-02-13 09:15:59 来源:教育在线

2022年11月,我的常年作者、忘年交李国文先生逝世,这令我莫可言状,极其伤感!他对我主持的副刊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仅列举一个大致的数字:由我经手约来并发表的李国文先生的文章,有一百多篇(包括后来由我主编的杂志)。这是多么绵长的编辑与作者交往的悠悠岁月?


(资料图)

副刊、编辑、名家,共同构筑了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报纸副刊众多,副刊编辑多为名作家,约稿也以名作家为主。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灿若星辰的重量级人物,多因在副刊首发作品而名扬天下,比如郭沫若首发诗歌于宗白华主编的副刊“学灯”,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年轻时就梦想做副刊编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些报纸面向社会招聘编辑、记者,我开始四处“乱撞”——一个只有初中学历、集体所有制单位的科室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过两门,以工代干)想进入事业单位,实在是太难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应聘《中国青年报》时去报社的招聘台填表,当即被婉拒。我赶忙捧上厚厚一沓我发表文章的剪报本,见数人交头接耳后,特准许我填表参加考试。不幸的是后来工作人员告知外调审查并无问题,但因体制问题无法调入,嗟乎!

屡败屡战,我终于在1984年《北京法制报》创刊招聘时免试调入。当时几位领导翻看我的剪报本,旁边几位工作人员说:“我们常见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领导欣然:“很适合办副刊嘛!”一言遂定终身,心中大喜。

调入《北京法制报》后,我经历了严格的训练,从校对、画版到编改、看样,后来又去印厂学拣铅字、校样、签付印等,对一整套出版流程烂熟于心。很幸运,我遇到了严师——总编辑石太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复旦大学新闻系的高材生,副总编马常本就是作家,在小说、杂文创作和红学研究方面皆有造诣。所谓言传身教,得授以渔,说终身受益,决不为过。

那时办副刊没有太多框架,我建议参考《北京晚报》(以下简称晚报)的五色土副刊,以刊登名家的作品为主,业余作者的作品为辅。当年在北京颇具影响力的报纸还有《北京日报》(以下简称日报),《北京法制报》后来似乎成为北京第三家有影响力的报纸。我随即去日报、晚报“取经”,李凤祥、阵容、张虎等师长对我多有指点与扶持,其后我与日报、晚报的副刊编辑往来频繁,这对我办副刊有颇多助益。我的写作人生也与日报、晚报有密切的交集——我没有学历,晚报对我鼓励有加,约我写过自学成才的体会;我曾参加日报与中国人民大学合办的新闻培训班,得以破格评上中级职称。后来,我还差点儿调入晚报,若真如愿,应会在另一片天地驰骋吧?

办副刊约名家作品,需要绞尽脑汁发动各类人脉,得花大气力。关于约名家作品,历来存有争议,但我一直认为,虽然名家作品不尽是上乘,但基本是有质量保证的,从刊发效果上看,也是被众多读者认可的。

如今纸媒凋零,大有日薄西山之势,很多副刊被迫取消,一些副刊开始网上选稿;据我所观,不少文章味同嚼蜡,这样办下去,怎能生存?或许一些编辑有畏难之心,其实大可不必,以我的经验,只要真诚恳切、不卑不亢、持之以恒,向名家约稿并非难事!

不妨以李国文先生为例。后来我从《北京法制报》调到《北京市场报》,那时《北京市场报》的总编辑是日报的胡明朗,他几次邀我加盟,起初在周末版,后任编委兼办公室主任、编辑中心主任,除了完成日常的行政工作,还要审看几十块版,新创办的副刊也要我来当编辑,得益于众多名家支持,并不费力。我一直想请李国文先生赐稿,令副刊生辉,便请朋友引见,致电、致信后,他欣然应允。后来副刊改版,力求贴近生活,名家作品围绕衣食住行,字数限定在八百字以内。我赶忙请李国文先生和赵大年先生赐稿,他俩一口应承,轮流上阵,成为长期栏目,深受读者欢迎。对此,我一直感念:非驰名大报,稿费亦低,真是名利寡淡!现在,二老已魂归道山,怆然旧忆,思之凄绝:昊天九原,再不可能得之赐作了!

办副刊,获得名家的信任十分重要,当年李国文先生专门手写一函,允许我任意删改,称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赵大年先生在给我的书写序时称“不少前辈大作家也是编辑家,朱小平继承了这个好传统”。这当然是长者“即之也温”的鼓励,我不敢望而比肩。但副刊编辑兼而作家者确乎不少,人民日报副刊部便是人才济济。即便不是副刊编辑的作家,对副刊也很了解。我刚当副刊编辑时,曾到光明胡同的刘绍棠先生家诚心求教,很有收获;刘绍棠先生也十分关注我办的副刊,常有教诲,我刻苦耕耘,终获他“很会办副刊”的称许,窃为自得。后来他还推荐我去一家报纸帮忙创办副刊,受到这般信任,约稿还困难吗?由此可见,名家与编辑是同生共长、互为支持的关系,缺一不可。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有言:“诗有别材,非关学也。”做诗人可能是,办副刊恐怕未必;入门时要勤学,登堂入室则在悟性,关键在于真心热爱,而不单单视其为谋生的职业。我乃无高学历者,仅凭自学从事编辑职业,如果没有新闻界前辈的引导,没有名作家的点拨,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我。

言归正传,被视为“文坛常青树”“真正的大家”的李国文先生,深深地影响了我。他不仅著作等身,其睿智的思想、开阔的视野、豁达的胸襟、渊博的学识,如春风化雨浸润于我;他坦诚乐观、与人为善、提携后进的高尚品质,更如潺潺清泉一般汇入我的编辑生涯。他本就是著名文学刊物的主编,其文学品位对我办副刊产生了鲜明的指引,不止于此,他还为我的书作过四篇序言,其中有两篇是他主动写的,这何止是“使我衣袖三年香”啊!

一百多年前诞生的中国报纸副刊,不断培养出名编辑、名作家,还有为数众多的业余作者以及由业余作者逐渐成长起来的知名作家,造就了一块绵延不绝、绚丽多彩的花圃。我不过是这块花圃中的一片绿叶,绿叶未必长成大树,但我会永远感激滋润过我的师友,我也会对这块花圃悉心呵护、长久守望、由衷祝福……

关键词: 工作人员 以下简称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