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吴昆成(华中师范大学)
2月24日,“为什么大学生越来越求稳”的词条冲上热搜。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表示:解决就业问题,在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同时,还要鼓励大学生不要满脑子“央国政”(央企、国企、公务员)。随后这一言论也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的讨论。(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热点话题,专家也往往对此提出建议。有的建议“给大学生增压”“大学生付费上班”;有的建议“大学生刚毕业不要创业”“四成大学生毕业后歇一年”——其中不乏一些“奇葩”言论。对“专家”二字,大学生都训练出条件反射了,不禁直呼:“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不出所料,倪委员的言论一出,立马受到了批评。这也不奇怪,他似乎只看到了年轻人求稳的“果”,而没有看到大学生求稳的“因”。根据2019年北京大学发布的学生就业报告,近四分之三的学生进入到体制内,不免让人惊叹。“大学”,本来是一个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阶段,而如今大学生却一个劲地“求稳”,这种反差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倪委员显然也是注意到了这不正常的现象,因此建议大学生不要满脑子“央国政”。而后又描述了一个很美好的画面:你去做一个有价值的小的科创企业,将来可能成为独角兽,既对社会做贡献,也会给自己带来非常美好的有挑战的人生。成为“独角兽”的概率有多大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显然明白专家不是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的。
笔者是“求稳”的一派,作为一名国家公费师范生,也曾参与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又何尝没有一颗“野心”?但为何不选择“违约”呢?
一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本身就可以给社会做贡献,而且也是一份挑战不小的职业,倪委员只突出了创业的贡献,似乎忽略了这一点;二是,大学生的试错成本太高,“应届生身份”是绕不开的一个坎。社会对试错的态度还不够宽容,中国大学生也没有“间隔年”,往往是马不停蹄地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如果在这路途中摔倒了,就很难爬起来了;三是,大学生的能力沉淀也还不足。与试错成本相联系的是,大学生没有什么创业资本积累,也很难掌握有所突破的技术。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经验,也显然不足以支撑刚毕业就创业的雄心壮志。
的确,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们往往只看了最后成功的人,这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失败一次就是不可挽救的灾难。
我们也应该避免“断章取义”,不妨先静下心思考一下倪主任的角度与看法。结合倪主任以往的建议来看,我们能够看到他的不少建议还是有一些建设性的。比如在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时,他曾表示:要破除只有最差学生才能读职业教育的“魔障”。不难发现,他是站在教育与就业的“顶层设计”角度思考问题的,他对于“就业结构性”的问题很敏感。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笔者相信倪主任接触的应该都是优秀的大学生,所以上面的建议可能少了一个主语——“优秀大学生”或者说“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
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倪主任作为“央国政”中的一员,却劝人不要满脑子“央国政”,这显然是很荒谬的。但笔者也能理解倪主任看到“楚才晋用”时的痛心,对于本来能在“央国政”以外焕发更大活力的人才,是否真的得其所哉?这是一个我们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第一负责人就是自己。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