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不仅有山水-全球热门

2023-06-16 09:04:48 来源:长江日报

■ 桂林桂花糕

我曾于高考恢复之后,约是大学二年级期间,跟随宜春火车站的王师傅去过一趟桂林。一晃40多年成了过往,今年仲春,我再到桂林,便想得知,桂林一名,是否因桂树成林,香气四溢而来?中国以“桂”冠之的地名并不少,除了桂林之外,县级行政还有桂阳、桂东、桂平、临桂、平桂……其中,桂阳、桂东隶属湖南郴州,其余在广西。

桂林是带“桂”字地名中唯一的地级市。


(资料图片)

其他以“桂”冠名之地,未必与桂树相关,桂林则殆无疑义。

桂林一名,最早的史籍记载见《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贲隅东。” 晋,曾任丹阳参军的郭璞注“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贲隅,今广州市番禺区。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古代八桂代指桂林郡,桂林郡即是由桂树多而得名。

正当我要为自己平生最喜欢的桂花命名的桂林而雀跃之时,读到以下一则典故: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这里所说的“桂”,是壮语gveiq的谐音,药用价值极大的肉桂。

尽管桂林确实遍地都是桂花树,后面写到的非遗传承人王保良说过要带我去看万亩桂花园——那将是怎样的花山香海啊!桂林郡的“桂”字也确实来源于桂树,可是此桂树非彼桂树,亦即桂林是肉桂之林,肉桂即玉桂。

肉桂也好,桂花也罢,都不影响我对这两种树的喜爱,自然也不影响我始终如一对桂林之美的印象。

这种印象在品尝了当地的非遗食品桂花糕之后,更多了一层口舌的滋润和酥香。

今年47岁的王保良告诉我,他们这一脉王氏,祖籍浙江,迁来广西定居王家山之后男耕女织,发挥了浙江人吃苦耐劳、随遇而安的天性,在当地逐渐繁衍成一个熙攘大家族。江浙一代自古便有制作糕点的传统,桂林历来也盛行在重大节日祭祀及走亲戚的日子,自己制作糕点,是奉祀,也是礼品。王家祖辈们便开始尝试结合桂林当地特色和实际需求,不断改良发展从江浙带来的制作技艺,逐步形成了具有家族特色的糕点,据家族史记: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王程士(1796-1875年)在家乡带领乡民建设耕作时,恰好是桂花盛开的季节,谷仓的粳米和糯米既是三餐之物,也是糕饼原料,王程士就把家族传承的模具与手段和盘端出,精心制作了桂花糕。闻之芬芳,尝之甘糯;分食左右,得到交口称赞。

从此,桂花糕的制作既是发扬与传承,也是一个大家族的营生手段。长者为了铭记,冠以私宅院名:“秝园桂花糕”。

一个“秝”字难倒了我,不知其读音与含义。王保良告诉我,秝,通经历的历。

证之《古汉语大辞典》:《说文·秝部》,“秝,稀疏适秝也”。也就是均匀之貌。通“历”,有一个词,历历分明。我在想,一个秝字有境界:秝是两个“禾”字,桂花糕所用的粳米和糯米,恰是两种禾苗;辅料桂花从树上摘下,洒落在簸箕里,也是清晰可辨,历历可数。

我们在夜色中边走边谈,王保良告诉我,传统技艺制作的桂花糕,需要不少工具:1.传统大木桶,用于粘米糯米的浸泡用具;2.传统石磨,用于粘米糯米的研磨用具;3.传统木质筛子,用于糕粉的筛制用具;4.传统制糕模具,用于糕粉入模定型的用具;5.传统模印,用于在成品桂花糕上印制标志的工具。

传统食品走商品市场,既不能完全丢掉手工艺,也需要引进现代设备。完全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做不出袅袅乡愁的口味;一味强调传统模具生产,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次日告别之际,他带我到桂林象山街道苗圃路32号的一处“作坊”去看过。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他能整合非遗生产研发,陈列展示,乃至非遗培训基地三位一体,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一块小小的桂花糕,承载着桂林山水之外的齿颊留香、非遗留痕。

唐代诗人李商隐吟咏桂林:“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如果你来到桂林,眼目摄入灵山秀水之际,可别忘了品尝一下桂林桂花糕。

■ 阳朔屐痕

我是1998年底调入深圳大学任教的,大概是受复古之风的影响,身边不少学生私下称我为师傅。徒弟柳经纬是深圳大学首任“浪淘沙”文学社的社长,除了写作,他的口才和交际能力在大学已露端倪。这种无拘无束的性格在离开校园之后更显“张狂”,毕业16年以来,他游走在文化、培训、开店、旅游等多个行业,有过“芝麻开门”之后淘金的喜悦,也经历了过山车出轨,摔得鼻青脸肿的沮丧。

此时我在阳朔见到他,但见他理着一个著名足球明星C罗的莫西干头,身子比我几年前所见更为壮实。也难怪,如今他受聘主管一家大集团的文旅板块——这跟他所学中文专业颇有关联,有动力,更有压力,他不仅时常在无锡、黄山、莆田和阳朔等地飞来飞去,更有文旅穿针,向外拓展,对内精算的要求,需要更多的精力、更好的身体来应对。

桂林距离阳朔六七十公里,皆为溶岩山水覆盖。我当夜入住“益田西街”,这一块几万平方米高低错落的群建筑,有食肆,中西餐皆备;有酒店,古典与现代毗邻;有玩档,大人与孩童争锋;还有一家苏州引进的品牌书店,各式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有一面墙,插满游人可在数年后收到自己在此发出的贺词。阳朔着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简言之,文化加旅游,益田西街是一个样板。入夜之后,整一个西街的石板路上挤挤挨挨,连一块戳在路边的“我等你,就在这里”的大白话路标,都有人排着队趋前自拍,眉目含情,顾盼生辉。

徒弟知道师傅我年事增高,心多念旧,那几天,但凡阳朔当地的老屋、老景、老地方,都尽可能带我去看看。

我们去了西街不远的徐悲鸿故居,不大的一个庭院,进门迎面便是一棵树龄96年的巨大的玉兰树,树干挺直,绿叶纷披。一幢前檐带着廊庑的三开间砖木结构平房,挂满泛黄的介绍,从画家的生平到与桂林的结缘,兼及文字和图片,以及一些复制品。这位1895年出生在江苏宜兴的画家,1949年之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曾于1936年到桂林,写下了《南游杂感》,次年,应广西当局的邀请,在桂林筹办美术学院。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画作,如《漓江烟雨》《青厄渡》《牧童与牛》《漓江船夫》……

值得进入摄影师取景框的风光,同时也适合涂抹上画家的纸与布。阳朔无疑就是这样一座山城。徐悲鸿故居院内左侧的偏房,如今冠名阳朔画院。本土画家茁壮成长,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圈内展示,也进入了国内外美术馆及参加各种美展。

我们去了旧县村的“十砖九瓦”,一座土砖房。一个小老板,同时也是一个冲泡拿铁等咖啡的小伙计。他告诉我,自己就是本村人,冲泡咖啡是现学现卖。土墙摸起来很光滑是因喷了一层清漆。就这么一间土坯房的咖啡屋,居然成了网红打卡点。

我们去了“墨兰山舍”,一处由依山而建的明末清初老屋打造的民宿。上到最高一栋,对面山下即将谢幕的油菜花,衬托更远处比肩而立的黛色山峰,大笔皴擦,如诗如画。

我们去了白沙镇的遇龙堡村,从一幢老屋的房顶上喊下来一位满身泥水的工匠,近前才从鸭舌帽下,看清这是一位高鼻深目的白人,绰号“疯子鹰”。6年前,这位祖籍英国的南非建筑设计师,辗转两次来到桂林阳朔旧县村,一口气租下6幢破旧的老宅进行改造,一租就是20年,租金几乎花光了他的所有积蓄。这一举动让他的朋友家人甚至村民都觉得他疯了……他也自嘲地让大家都称呼他为“疯子鹰”。他通过自己的创意设计,让老宅重新焕发灵气。他要让“每个房子都有它自己的性格”。如今来到阳朔打听他的“秘密花园”民宿,几乎无人不知。

柳经纬为了让我采集更多的人物与故事,那一晚召集过来的人都是中青年,有山东籍夫妇杨长庆、信萍,此前经营过咖啡、餐饮,困厄时摆过地摊,如今经营品牌伴手礼“捶糖帮”,冀望通过将本土特色食品推入非遗的行列,既传承手艺,同时也打一个经济翻身仗,目前夫妇俩已在全国10个城市开了20多家门店。有东北人朱立明,走南闯北,1990年毕业于兽医中专,毕业后卖过兽药,做过种鸡孵化,再将全部家当带去西北采石油,未料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孤独盘桓,迫使自己振作,三四年前来到桂林阳朔益田西街开始从事小型商业,两年后略有积攒,便在三亚亿恒购物中心做了一条两百米的商业街,同时在长沙、重庆、黄山渐次开了7家门店,经营烤榴莲和牛肉酱……他们讲述自己筚路蓝缕、屡仆屡起、搏风抟浪的过程,都由衷庆幸走过一段坎坷之后,得见隧道尽头射过来一缕耀眼的阳光。

那一晚,久未下雨的阳朔,忽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且错杂冰雹。众人都拥到门口张望,手接喜雨,呼唤快要见底的遇龙河,春江水涨。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