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丁中冶,出生于1998年。作为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丁中冶从初中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爱海洋》《沉浸》《解烦杂货铺》《入梦》和文艺随笔多篇,2017年开始构思创作“蛹”和“蝶”系列长篇小说,已出版的《鹿唇》《浅水》两部长篇,与尚待付梓的《平安巷》构成“新留学生三部曲”。
【资料图】
【访谈】
中国作家网:你在《鹿唇》和《浅水》中都营造了一种梦境,将主人公置身于虚空中,也为读者带来亦真亦幻的阅读体验。你关注意识流小说吗?为何会采取这样的文学创作形式?
丁中冶:其实直到《浅水》发表后,通过阅读一些前辈的评论,我才开始系统性的去阅读一些意识流小说,之前并没有刻意关注。虚无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也许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般遥远,我从没有想过用故事向人们表达一种观点,而是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去尝试寻找自己精神世界的投影,去探究独立于物质之外,自我的矛盾体。
中国作家网:如果《鹿唇》是青春个体的精神自白书,《浅水》则向外部世界敞开,试图构建多样性的人物与场景。是什么使文本产生这种转变?对照自我,18岁到24之间,6年的经历与思考是否也让自己有所成长?
丁中冶:年龄的成长和对自己的挑战。《鹿唇》是一部第一人称的小说,这种写作手法在我看来是有局限性的,一切发生的事情都从主人公的视角呈现,这使得作者很难去剖析阐述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浅水》中,我尝试构造多条线索,使小说的层次更加有深度,这对于我这个“新人作家”而言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在这个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我收获良多。
这六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许多,独自一人在外求学,长达数年的疫情,刚刚步入社会的体验……这些都成为了我宝贵的人生阅历。年龄与阅历的增长使得我将目光从自我本身转向普罗大众。一个好故事不能是封闭性的自我感动,而是应当向读者敞开心扉。
中国作家网:你曾说只是将“虚构的人安排在虚构的空间中,任由他们之间发生故事”。创作一部小说你的灵感来源于何处?如何构思?会有既定的人物设置、故事走向、主题意识等考虑吗?
丁中冶:有的来源于生活见闻,有的可能只是做过的一场梦。我不会刻意要求自己的小说贴近生活,符合实际。当我开始起笔时,小说可能甚至还没有标题,随着故事的发生,人物形象的丰满,“他们”之间会发生的故事与对话就不难描写了。但我会定好小说的基调,例如写一个阴郁灰调的故事,自然不会允许里面有太多快乐的故事发生,塑造的人物也应当有属于各自的伤疤。
中国作家网:在创作过程中,你从对精神世界的挖掘中不断找到写作的动力,每一次书写,这其中是否也有对自我的新探索与新发现?
丁中冶:对于自我的探索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从文体的转变到结构的创新,以及不断尝试新的小说类型都是一个自我反省与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闭塞的,很难与他人分享。我常常会思考,书中的人物是否就是我的剪影,我是否如我文字中描述的那般可怖。翟业军老师曾经指导过我,“挣脱出自我表达的渴望,学会做别人,才是一个小说家应有的德行。”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写作本身是自内而外的表达,但写作者得学会成为“旁人”。我在为此不断努力着。
中国作家网:有评论认为,“00后”作为网生一代,新媒介的形成使他们产生了新的阅读面向,传统的、纯正精致的文学趣味遭遇到挑战,对此你怎么看?你平时常读哪些类型的书,纸质还是电子?
丁中冶:纸质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要远远超过于任何其他媒介的。愈发浮躁且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打我记事起至今,我亲眼见证了报刊杂志的落寞,那些守着报刊亭购买文学杂志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但我相信一个热爱文字的人无论使用什么媒介,都能够找到能带给他独特体验的作品。我相信文学是永远不会被淘汰的艺术形式,人们只不过是多了许多接触文学的途径。只要人们还在继续阅读,我想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都能带来别样的感悟。
中国作家网:海外留学让你有了“到世界去”的途径,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对文学观念、创作有什么影响?之后是否也会以异国他乡为主要写作背景和方向?
丁中冶:我在南京长大,还未成年便出国留学,对国内社会认知尚浅,乡土人情更是一窍不通。海外的经历是我为数不多宝贵的灵感来源,留学过程中我受到的文化冲击是很难用三言两语形容的,但由于早些年的阅读以及成长的语言环境,我的文字风格还是偏向中国传统写作者的,可能在形式上略有不同。我的下一本小说《平安巷》就着重描写了留学生与海外华人的故事,这是一个中国作家很少涉及的人群,这些少数群体的故事相当动人,却不为人知。
中国作家网:电影对你的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你如何统摄文字与影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丁中冶:其实电影无非是有画面的小说。编剧是电影制作过程中相当重要的职务,他的存在就是将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小说家与编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编剧要兼顾荧幕的呈现,机位,对白,场景……而文字工作者更加注重于故事本身。中外都有不少通过小说改编的电影大获成功,文字与影视的区别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中国作家网:分别列举一位你最喜欢的中国作家和外国作家,并给出原因。
丁中冶:中国作家余华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他的作品填补了我对于我出生前那个浮沉年代故事的空白,他让我了解了“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法国作家埃里克·法伊,他的中短篇小说《长崎》是在我阅读过程中特别喜爱的作品,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意识流描写,一个法国作家笔下的文字竟能像日本小说一般克制,这为我之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
中国作家网:目前写作中你遇到的最大困境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丁中冶:丰富的心理描写往往会妨碍小说的体量,使得故事的完整性、饱满性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如何将意识流融入现实生活,如何将故事变得生动饱满都是我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在即将发布的新书《平安巷》中做了或多或少的尝试,通过多人物的加入,时间地点的跨越,融合我擅长的心理描写,加上不为人知的少数群体故事,我希望我能克服以往写作的困境,迈向写作道路的新起点。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