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汤永隆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 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很多高校的操场上开始出现一些“遛狗”的学生,这些“狗”由纸盒等材料制成,虽然不会跑、不会叫,但并不妨碍学生们把它们当成真正的宠物。宿舍楼中,原本空荡荡的楼道变得热闹起来,姿态各异的 “纸盒狗”被主人拴在门前,引得来往的学生驻足。社交平台上,不少大学生分享自制“纸盒狗”的照片,并配文:有狗了,已经不想和没狗的人说话了。
“纸盒狗”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用废旧纸盒等日常用品,简单剪裁出狗的身形,再用记号笔画上表情,就是一只专属宠物。这种类似于小学生作业的手工品,点燃了很多大学生的创作热情:简单地只用几根筷子就搭出身体部分,潦草中带着巧思,复杂的能模拟毛色渐变、摆出多种造型或配上一个狗窝。
网友对此褒贬不一,很多人觉得这是放松心情的好方式,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正处在奋斗的年纪,把精力放在“纸盒狗”上未免有些玩物丧志。
针对这一现象,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汤永隆表示,“纸盒狗”的流行有很多原因,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第一,对宠物的需求高。近些年,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后,很多人都把宠物当作情感寄托,大学生也不例外,但校园中不允许养宠物,“纸盒狗”作为一种替代满足了大学生对宠物的需求。此外,养“纸盒狗”的好处有很多,比如可以消磨时间,通过与同学比拼创意,带来成就感和价值感。它们还有很多真实宠物不具备的优势,如成本低、不会伤人、不容易引起纠纷等。某种程度上说,毛绒玩具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但“纸盒狗”倾注了人们的心血和情感,意义更不一般。
第二,前后的反差感强。在人们的认知中,用纸箱做手工是独属于儿童的娱乐方式,与大学生的年龄并不匹配,这种认知失调会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大规模讨论和模仿。
第三,焦虑情绪较为普遍。汤永隆表示,焦虑原本是人们未雨绸缪的能力,是促进成长的一种推动力,如果人们过度焦虑,助力会变成阻力,容易导致逃避情绪。疫情状态下,很多大学生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不仅难以完成自身计划,也不符合社会对他们的期待,简而言之,很多人未能成功扮演“大学生”这一角色,再加上部分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导致他们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状态。养“纸盒狗”能增强大学生对生活的掌控感、促进社交,有助于稳定情绪。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把握好尺度,不能因此耽误上课,本末倒置。
随着“养狗热”的蔓延,很多学生开始尝试制作蜗牛、蟑螂、龙、长颈鹿、奶牛等形式的纸盒宠物。养宠之外,把宿舍改造成摄影棚、在走廊里走T台、拉上好友演情景剧等也是现阶段流行于各大高校的业余活动。
汤永隆表示,这些活动都可以带来成就感,在有限的条件下让生活更加丰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如果想彻底消除焦虑情绪,还应从提升自身能力入手,具体来说,可以先深入了解所在专业、明确努力方向。汤永隆说:“世界本就千变万化,并不是没有疫情就能一帆风顺,只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足够自信,就能坦然面对未知,以不变应万变。”▲
责编:潘子虎
主编:吴戈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