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吴凤情
(相关资料图)
康宁路学校合唱团参加比赛
“双减”落地以来,课后服务课程上什么、谁来上以及如何开展教研、实施评价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极目新闻记者从武汉市江夏区康宁路学校了解到,该校构建了“2+3+X”课后服务模式,并配套了相应管理、评价制度,不仅解决了“缺课程”的问题,还激发了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索新知的兴趣。
康宁路学校校长陈慧娘介绍,“2+3+X”课后服务模式中的“2”指学校每位教师都能胜任一门学科教学、提供一类课后服务,“3”指搭建班级活动课、年级兴趣班、学校精品社团的“基础+精品”模式;“X”指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兴趣小组、传统文化、阅读写作、故事演讲等活动课程。
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活动
“对这个‘2’,老师们刚开始有些畏难:从前只用钻研学科教学,现在要带课后服务,大家觉得自己哪怕有兴趣也是业余水平,开不了课。我们就鼓励老师把自己的兴趣特长介绍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这也契合了我校‘生长教育’的理念。”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宗海鸥说。
403班班主任、语文老师熊慧就尝到了甜头。她说:“我喜欢写隶书,就开了软笔隶书社团,第一节课我就跟孩子们说,老师也不是大师,要跟你们一起学习。他们不仅没笑话我,看了我写的还很感兴趣。现在有些学生写得很不错了,我为了不辜负他们也刻苦练习,比之前也进步了很多。”受此鼓舞,302班语文老师高友芝也打算开办朗诵社团,她笑着说:“我朗诵不太行,正准备拜师学艺,正好带着娃们一起学。”
开一门课后服务课程,一位老师需准备20个课时的内容,经历试课、三方评价等多种考验,优秀课程会被推介到更多班级,不过关的需要修订甚至被取消。老师们发现,通过他们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学生能对许多新领域进行了解,在此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学校的钢琴社团很受欢迎
“有兴趣和特长的孩子可以进社团,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坚持训练。”康宁路学校体卫艺处主任吕灿说,2021年9月至今,学校已经打造了8个校级精品社团,18个走班制社团,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不少好成绩,特别是合唱团在庆祝区级合唱比赛中荣获江夏区一等奖第一名,田径队、钢琴班等社团也多次在江夏区“艺术小人才”活动中获奖。
“当然,仅靠校内老师还不够,我们计划引进更多优质资源,通过协同教研、引入课程和教师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课程质量。”陈慧娘说。
(来源:极目新闻)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