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即时看!欧美汉学脉络中的明清诗文

2022-12-10 10:16:47 来源:教育之星

2019年初,接到叶晔、颜子楠来信,得知他们有感于学界对欧美明清诗文研究的学者及相关成果关注尚少(相对于先秦、唐宋诗文及明清俗文学而言),有意发起一项翻译研究计划,以此呈现海外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些面相。这是极有意义的事,但也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难得他们有这份学术热忱和魄力。

转眼间,喜闻《西海遗珠:欧美明清诗文论集》2022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付梓出版。现仅就个人管窥所及,杂谈一二,为读者提供一些线索,从欧美汉学脉络中理解、阅读这部著作。


【资料图】

数条研究脉络交叉融汇

提到欧美汉学的明清文学研究,或许多数人会首先联想到小说、戏曲,或晚明清初文化现象、女性文学等几个研究热点。前者是以小说、戏曲等文类为主导的研究。在文学史递变论重视新变代雄的影响下,小说、戏曲这类在明清时期“新兴”的通俗文类备受关注,同时期的诗文等正统文类作为前代诗文之“余响”则往往反受冷落。这一现象亦见于中文学界的明清文学研究。后者(明清之际文化现象、女性文学等)是以历史文化现象或主题为中心的研究,涉及的文本文献包含诗文,但其主要关心的课题不一定在于某一文类(如诗、文)自身的发展变化,而是把诗文和其他文类一样视作可供后世读者探究某一时代特征现象的历史文献或文本。因此,若要探知欧美汉学有关明清诗文的译介及研究状况,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一条以文体为中心且泾渭分明的主线,而是数条交叉融合于多个文体、学科间的丰富脉络。

比如,牟复礼先生以史学研究著称,但论及北美明代诗文研究也必然提及其专著《诗人高启》(The Poet Kao Ch’i, 1336—1374),而其强调文史不分家的治学精神,在后期一篇与夫人合著的有关杨慎和黄娥夫妇诗文的文章(“Yang Shen and Huang O: Husband and Wife as Lovers, Poets, and Historical Figures”)中也有所延续。该著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收录了部分历史学家涉及明清诗文方面的研究。

又如,纵观欧美汉学的明清散文研究,对八股文的关注远甚于其他,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现象,颇能说明欧美汉学研究的错综视角与脉络。笼统地说,可将之分为三大方面:一是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如20世纪70—90年代涂经诒、 浦安迪、卢庆滨等诸位先生的开山研究及译介,至2021年春出版的戴沙迪教授探讨八股文美学的专书。二是以科举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多属于历史研究范畴,如艾尔曼教授的几部相关专著及所编论文集中均有关于八股文的讨论和文章等。这方面还有相当数量的欧美研究论文和学者,或许一般不会为文学研究者所留意。三是在传统汉学圈以外,欧美学界还有一门学科对八股文情有独钟,那就是修辞学。在西方修辞学界以及中西修辞学比较领域,八股文因为很早就被视为一种能够体现中国修辞规律的文体而一直备受重视。清末,意大利天主教士晁德莅编写的拉丁文著作《中国文学课程》中,第五册就以西方修辞学术语阐释八股文的篇章结构,如破题、起讲等。2016年,加拿大修辞学研究会年会的大会主旨演讲,题目是“人、文、八股文:从当代情境理解中国修辞教学”,主讲人施文娟是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英语系的教授。诸如此类的西方学术会议与学者,或许不在中国文学研究者所熟悉的欧美汉学范围,但这正好说明了明清诗文如何以不同姿态和意义进入到西方学界不同学科研究视野当中。

当然,以上分类还是流于简略,文学与历史研究之间本来就互有观照。即使同属文学研究范畴,因种种关系也容易产生现今学术分科过于细化的现象,如明清诗文与小说戏曲有时似乎形成不同学术群体,但其实研究者往往兼治诗文与小说戏曲。如浦安迪先生,大家或许更熟悉他对白话小说研究(尤其是明代奇书体及《红楼梦》)的巨大贡献,而忽略他对八股文的一些探讨。

中西学界相关成果丰硕

欧美汉学界也有从文体角度将明清诗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及学生的翻译及研究。相较于早期一些涵盖面较广的中国文学选集,1986年是明清诗歌英译的丰收年。这一年在美国出版了由齐皎瀚编译的《哥伦比亚中国晚期诗选:元、明、清》(The Columbia Book of Later Chinese Poetry: Yuan,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以及罗郁正与舒威霖合编的《待麟集:清代诗词选》(Waiting for the Unicorn: Poems and Lyrics of China’s Last Dynasty, 1644—1911),同年在北京也出版了杨宪益的英译选集《明清诗文》(Poetry and Prose of the Ming and Qing)。中国文学英译的重要期刊《译丛》1990年推出“古代散文”专号,其中明清散文占1/3篇幅。读者若对照这些早期英译选集与该书所收录的两部新近出版的明清诗文翻译集(《焚书与藏书:李贽作品选》《两个世纪的满族女诗人:一部总集》)的引言,可看出欧美汉学界数十年来在明清诗文英译上的发展与走向。

在研究方面,两册本的《印第安纳中国古典文学指南》(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分别于1986年及1998年出版)蔡涵墨撰写的诗歌导论,以及倪豪士撰写的散文导论部分,均提及宋以后诗歌及明清文章的历史发展。此外,该书所收录的关于个别作家及作品版本、翻译研究等的简要条目,是了解20世纪欧美汉学界相关研究的重要入门工具书。英语世界中的几部中国文学史在编写体例上亦各有特色,其中《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01年版)注重从文体出发,全书分七编五十五章,其中第二编、第三编专门论述诗歌和散文。值得玩味的是,其诗歌部分主要以时代编排,如第十九章“14世纪的诗”至第二十二章“18至20世纪早期的诗”,大致涵盖了明清诗的范围;散文部分则不是按时代(除了第三十二章“20世纪散文”以外),而是以文章体裁(如史书、传记、游记等)来划分。近年来有两部面向北美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书《如何读中国诗歌》(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2007年版)与《如何读中国散文》(How to Read Chinese Prose,编撰中),从中可以看出近期一些欧美汉学成果以及活跃于此领域的研究者。《如何读中国诗歌》收录方秀洁教授撰写的“明清诗”一章,而其姊妹篇《中国诗歌文化:先秦到唐》(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 in Context: Poetic Culture from Antiquity Through the Tang,2018年版)则止步于唐代。这几部书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蔡宗齐教授与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共同主编的“如何读中国文学”丛书系列(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的部分成果,可视为中西学界的合作结晶。

不忘前人 学脉绵延

这些大型中国文学导论及文学史,大致体现了明清诗文过去在欧美汉学研究中的位置。虽非明清文学的主流研究,欧美汉学界亦不乏关心明清诗文的研究者,但眼前这部著作努力搜集之“西海遗珠”,留待读者细细品味。容我在此特别提一位明诗研究的汉学前辈——白润德先生。白润德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攻读研究生时期就开始翻译明代诗人的作品,虽然后来其博士论文及最早的专著集中于唐五代诗词,但他对明诗的研究兴趣丝毫未减,尤其对复古派文人何景明用力至深。1997年他用中文写成《何景明丛考》一书,2008年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亚太学系荣休之时,出版了700余页的著作《大复:何景明与他的世界》(The Great Recreation: Ho Ching-ming [1483-1521]and His World)。十年前,在美国亚洲研究协会2011年年会上,白润德教授主持了一场以“宋代以后诗歌的定位与发展”为题的圆桌论坛,聚集了各时期及领域的专家,如奚如谷、孙康宜、林理彰、林宗正、寇致铭等诸位先生,对于西方汉学的元明清诗歌研究是一次重要推动。

兹谨借此文向白润德教授致上敬意与缅怀。我想他一定乐知十年后的今天,《西海遗珠:欧美明清诗文论集》的问世,为中西学界的明清诗文研究迎来一个新的篇章。

(作者系牛津大学东方系邵逸夫汉学讲席教授)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