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说,刚看了一篇《饺子就酒》的短文。
我说,“就”字咋讲?
(资料图)
她说,没讲。
我说,文无定法,各有章法。不过,我私下以为,“饺子就酒”这句俗谚,至少有两处——一个字和半句话——是需要搞搞清楚的;或者说,有两个“关节”不可忽略。
一个字是“就”,而且与酒相关。关于酒的定义,常讲的也有两个,一是《汉书·食货志》所说的“酒者,天之美禄也”,要不怎么称美酒呢?二是《说文》所讲的“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把“酒”定义为“就”,就是把酒当作一种“试剂”,一种特殊的“人性还原剂”。人一沾酒,就会特别“阳光”,就会显露“本色”,就会多少暴露其“本来面目”,所以唐代宰相、文学家张说《醉中作》诗云,“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所以俗话常说,“酒入舌出”“二两骨头轻”“一醉遮三羞”,等等。
《说文》既讲“酒,就也”,也讲“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就”字由“京”和“尤”组成。“京”,绝高为京,引申为大,譬如京城,即大都市之谓也。“尤”,异也,不同凡响。故“就”的本义是绝对高大,顶顶好!因而在古典文献中,运用最多的是“就,成也”,成就也;而且“彼此相背为去,相还为就”。所谓“相还为就”,正好可以形容饺子与酒的关系——“饺子就酒”,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顶顶地好!
“饺子就酒”的“就”,还体现出人性最基本的欲求“食色,性也”,亦即舌尖上的美味嗜好。“酒,就也”,“酒”就是“就”,“就”就是“酒”,久而久之,“酒”“就”为功,习以为常,便有了“就酒”这个词,并将“就”引申为下酒的菜肴。比如你我常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拿啥就酒呀?即指下酒的菜肴。后来“就”也泛指下饭的菜肴,故亦有“就饭”之说。餐有好“就”下饭多。所以老话常说:“好就费饭,好老婆费汉。”
夫人说,这个“就”字,基本上“搞”了个八九不离十了。该说说“饺子就酒”的后半句话——“越喝越有”了吧?
我说,尽管俗话常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也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但此处的“吃”与“喝”,还是有些细微区别的。饺子和酒,都是可以“吃”的,人常说“吃酒拉闲话”,古典小说里既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之书写,亦有“同去吃酒”之记述;而“喝”,说“喝酒”则可以,“喝”饺子却不可。故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饺子就酒,越吃越有”。——更为关键的是,为什么“越吃越有”?
首先,什么人爱吃饺子?自古小户人家最爱吃的,或曰最盼望吃的,无非就是饺子、面条、烙饼摊鸡蛋之类的这么几样,逢年过节轮番着吃,所以俗话常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至饺子夏至面”“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等等。当然,吃亦有吃的内涵与吃的文化在。譬如“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是因为老早的时候,出远门步行赶路需要气力,需要吃得结实耐饥,同时又盼望亲人早日回归,故送行吃饺子;走远路刚回到家,身体疲累,胃肠饥饿,需要吃得汤汤水水软和一些,同时也祈愿亲人长久相伴身边,故接风时吃面条。而豪门巨室、王侯公卿则不同。他们食前方丈,还说没下筷子处,就像《晋书·何曾传》所记载的西晋时期历任太尉、司徒公、太宰兼侍中的重臣何曾,“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哪里还稀罕饺子!再说啦,这些人要啥有啥,还需要“越吃越有”吗?倒是小户人家、小康之家,既有向上的心劲儿,亦有发展的空间。
再者,吃饺子需要合作。老实说,我除了煮方便面,基本上不会做饭,但我会包饺子。我们家每次吃饺子,都是夫人剉馅儿、调馅儿、和面、醒面、擀饺皮儿;我只负责包饺子,煮饺子,然后嘛,还负责“饺子就酒”,吃上两盅儿。近日跟一位“大医生”友人小酌,他夫人也说起,“大医生”别的饭不会做,只会包饺子,而且包得十分好看。其实,早年间——那时还没有“计划生育”,小户人家(也是“大户”人家)、小康之家,哪一大家逢年过节吃饺子,不是七八口、十来口人一齐动手捏饺子呢?这是一种值得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我曾在《大寒过大年》一文中写过:“饺子,在华夏民族所有食品当中,绝对是一个‘食艺俱佳’的伟大创造!一盘饺子,有皮儿,有馅儿,有菜,有肉,尤其是全家人围拢一起,有协作,有手艺,有包的,有煮的,有说有笑,和谐幸福感完美地呈现出来。”
夫人说,这么说来,“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很有点《周易·系辞上》所说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意味。
我说,是啊!俗话说得好,“全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人一条心,穷断骨头筋”。小户人家、小康之家,时不时吃上一顿全家人精诚合作包的饺子,再佐以美酒,可不就“越吃越有”了。所以老话才说,“和平享厚福,家和万事兴”。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