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周颖(湖南师范大学)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王灿龙建议完善大学语文课程制度建设,来解决年轻人“文字失语”的现象。他强调“对于学生而言,最初的阅读和写作训练要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不能一开始就依赖互联网和手机等智能终端。”
失语症在医学上又叫做语言障碍,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失去理解书面语言的功能、说不出某种事物的名称和知道词但是不能表达出来。在这里“文字失语症”主要是指依赖网络用语进行交流,致使正常的表达能力弱化。有网友举例称,找不到形容词,万物皆可“yyds”。笔者认为这种语言表达能力弱化的现象,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而是一种长期的过程。
长期的网络表达方式使人们运用文字的熟练度降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用语勃兴,新异的表达形式层出不穷。表情包、颜文字、短视频充斥着各大社交软件,年轻人对于斗图、斗热梗乐此不疲。而纯粹的文字表达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慢慢不知去向了,当代年轻人在各种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社交属性的图片和热梗视频中逐渐远离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学习了知识、学习了语言表达方法但不常去使用就相当于白学。现在年轻人出现的“文字失语症”就是长期少运用、不运用文字表达的结果。
再者,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让年轻人习惯了“答题式”套话,缺乏自我表达能力。在这个看重分数的时代里,学生从小就被老师培养成了标准化、统一化的“答题机器”。遇到“请你分析下列文章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我们脑海里就自动出现了“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表达了……思想感情”的套话;遇到作文题,我们立刻会在脑海中搜刮各种考前背过的人物素材,名人名言并套用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总分总形式;遇到数学解三角题,不论我们是否推理出了答案,“因为S△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c”等类似的套语一定会出现在卷面上。固定的答题模式,固定的解题思路,给我们带来了令人欢喜的分数,却将年轻人框在了方盒子里。一旦跨越出方盒之外,我们就难以言说自己的情绪,难以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只能化为一句“yyds”。
最后,治好“文字失语症”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涵化过程。开设大学语文课,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大学语文学习目标要求是将学生短暂地框进另一个方盒子里。基于从小到大应付考试的经验,大学生很有可能会为了学分而制定出标准的、绝不会出错的体系,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考完试后,学生又回归了平时的网络交流方式,将套话抛之脑后。这样一来,无论是从学习过程还是考察结果来看,开设课程的初衷都无法实现,反而适得其反。
想要根治“文字失语症”就得采用温水煮青蛙式的涵化方法,让“语文”贯穿年轻人的一生,渗透年轻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只是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灌输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使其产生学习和运用文字表达的内在动力;在学校中通过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演讲辩论等兴趣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活中,通过老师家长的表率作用、同辈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运用所学去进行文字输出达到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效果。总之,解决年轻人“文字失语症”需要社会多方合作,从多角度出发,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文字失语”现象是社会步入网络时代所产生的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像王灿龙委员所说的“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和能力的提升”,解决年轻人“文字失语”问题对我国的语言文化发展来说迫在眉睫。但是我们不能因形势紧迫就强下猛药,对于这种长期的社会性问题,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慢工出细活,久久方为功。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