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人的回乡故事-热议

2023-05-24 09:24:42 来源:人民日报 

位于湘西北的桑植县,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湛蓝的天空下,群山像浪涛一般涌向遥远的天际,村村寨寨散落在这一片绿色的海洋里,亮如丝绦的澧水一路欢快地流淌。


(资料图)

这里,是一片红色热土,是贺龙元帅的故乡,也是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在革命年代,桑植不足10万人口,却先后有5万多人参加革命,6000多人参加长征,7000多人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宝贵的生命。前些日子,我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走村串户,感受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焕发的无穷活力。我在这里听到了很多故事,遇到了很多人,其中,活跃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的芙蓉桥村村支书王亚婕的故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王亚婕搬回芙蓉桥村的时候,正好是2014年年底。

那时候,26岁的王亚婕已经在长沙生活了6年。她在那里念完了大学,成了家,生了孩子,并且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离开偏僻的村落,成为城市的一员,由此改变下一代的命运——生活的路径,仿佛一直在按她预想的进行。

2014年的一个晚上,王亚婕打开电视机,里面正播放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后面貌一新的画面,那漂亮的吊脚楼、宽敞的沥青路、游人的笑脸、压弯枝条的水果,都让王亚婕羡慕不已。

那一瞬间,她心里好像有根线头被人猛地拉了一下,十八洞村无论地形地貌还是风土人情,都和故乡芙蓉桥村相差无几。但是,经过精准扶贫,十八洞村已经美丽蝶变了!

其实,故乡芙蓉桥村也在变。母亲经常打电话给她,告诉她村里又修路了,又架桥了……每次她听了,只是“嗯”一声。在她看来,芙蓉桥村除了是她的故乡,有她的亲人居住,其他的事情都模糊了,因为她离开村庄太久了。

站在电视机前的王亚婕,突然想起了故乡,芙蓉桥村在她的眼前变得渐渐清晰。就在这一刻,她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

回乡后,王亚婕开了家移动代办店。她原来的工作就是做营销,在这方面有经验。没多久,生意就火起来了,最好时一个月有1万多元的收入。

她想先这样干几年,等手里有了钱,再办个企业,带着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也算是为村里干了件实事。

不久,芙蓉桥村开会,王亚婕被村民们推选为村文书。王亚婕以为,村里的文书,无非就是填个表、盖个章、开个证明、写个总结,不会有多少事,她可以一边干村里的活,一边照顾生意。等真干上了才知道,什么台账啊,报表啊,汇报材料等,事情真不少,忙的时候,家里的生意就顾不上了。王亚婕性格实诚,她觉得答应了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好,于是干脆把店里的事交给母亲照料。

转眼到了2017年,村两委换届,经过选举,她当选村委会主任。

但是,王亚婕心里却直犯嘀咕:当个村文书,店里的事都顾不上了,要是再当村委会主任,非得把门店关张不可。

这个时候,母亲也劝她:“村里的事就别凑热闹了,做好你的生意就是了。”

那个晚上,王亚婕失眠了。村里的事总得有人来做,如果都只考虑个人的利益,村里怎么发展?等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发展了,还愁赚不到钱?自己回芙蓉桥,不就是希望家乡尽快走向富裕吗?这份浓浓的乡情让她打定了主意。她不顾母亲的反对,把店盘了出去,从此一心扑在工作上。

从村文书到村委会主任,后来又走上村支书的岗位,角色的转换使她的思路也发生很大改变,她发现村里确实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互相牵连,错综复杂,但事情又只能一样一样地做。

高家山组,听名字就知道与山有关。那里远离集镇,居住着10户人家。

午后,我坐着王亚婕的车从集镇出发。出了集镇,沿着公路盘山而上,路陡,很多地方几乎要拐九十度的弯,我吓得额上沁出汗来。

王亚婕看我这么紧张,不由得笑出声来:“没事,没事,这路我熟悉。”

车停在一户人家门口,我走下车,望着远处的山峦,长长地吁了口气。

那是一栋新修的房子,两层,十分宽敞。主人王柏平见到王亚婕,热情地喊着“王书记”,忙着给我们倒茶,搬来椅子招呼我们坐下。王柏平是远近闻名的民歌爱好者,会唱山歌,会拉二胡,会吹铜管。平时忙着跑场子、带徒弟。

“我带了500多个徒弟!”说起自己的特长,王柏平很是得意。

我问他:“没修路以前,你们这里生活怎么样?”

王柏平介绍,以前只有一条小路,种的黄豆、苞谷收下来,得一筐筐往家里背,累得不行。通了水泥路后,好多了。

他指着外面的房子说:“你看,这些房子大部分是修路以后新建的,以前想建房都建不了,材料拖到那边的坪里,就得一样一样背过来,太费劲了。”

我又问:“现在收入怎么样?”

“除了在外面跑场子,我还种了30多亩苞谷,一年有3万元左右,这是多出来的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

说完,他要带我去路上看看。从他家门口出发,水泥路向山那边延伸。有几户人家住在山那边的坡下,为了那几户人家出行方便,路也修到了那里。正是午后1点多,阳光灼热,不一会儿,汗珠就从我们的脸上滚落下来。

转了一大圈,我们又回到他家门前。王柏平的妻子从里屋拿出一把锄头,背上背篓,要去挖点花生给我们带走。她一再强调,这是自家种的,没用一丁点儿化肥农药。

我们委婉地拒绝了她的好意,驱车离开。车从平整的水泥路上驶过,窗外,梨熟了,玉米有些已经收过、有些仍留在地里。天气虽然炎热,田野里仍是一派丰收景象。

离开高家山组后,我们到了廖道湖组村民王新绒家。这个组也在山上,那里地势高,住着30多户人家。

王新绒今年59岁,家里有4口人,原先住的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木房子,房子已破败不堪,不得不经常修修补补。儿子和儿媳拼命攒钱,想修一栋新房子,可是因为没通路,材料运不进来,只能干着急。

路修通后,今年3月,王新绒一家着手建新房。如今,新房已经盖好,年底装修后,就可以住新房子了。

见到王亚婕,王新绒很高兴,拉着王亚婕的手说起生活上的事。

王亚婕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事来,问道:“家里现在有水吗?”

“有。”王新绒说。

“水大不大?”

“大呢!”

王亚婕起身去拧水龙头,水哗哗地流下来。她转回身说,我还得去另外几家看看有水没有。

原来,这个组地势高,以前装了自来水,但是水压低了,一滴水都上不来,水管成了摆设,慢慢生了锈。生活用水得去山脚挑,非常不方便,一些留守的老人,年纪大了挑不动,就更麻烦了。

王亚婕知道这件事后,在村里一次会上说:“这件事一定要解决,而且要优先解决,没有水,日子怎么过?”

她想方设法筹措了50多万元资金,购买了增压泵,重新铺设了水管,连入户的管道都没向村民收一分钱。

路上,王亚婕感叹,有时候做点事也不容易,筹钱不容易,村民的关系协调也不容易。

两年前,高压线路改造,有根电线杆要竖在村民的地里。好好的地里突然冒出一根电线杆子,耕田和收割时都影响机械操作,户主因此坚决不同意。但因为地势原因,又只能把电线杆竖在这块地里。王亚婕反复上户主家做工作,好话都说尽了,人家就是不松口。

后来,那名村民说,除非把田边的那段河改造好,才能竖电线杆。那段河紧靠好几家村民的田,到了雨季,水常常漫到田里,毁坏庄稼。

王亚婕答应了这个要求。那名村民说,我是相信你王书记,要不然肯定要先改造那段河,才能竖电线杆。电线杆竖起来后,那名村民见到王亚婕就说,王书记,答应的事不能忘啊。

王亚婕哪里敢忘?她想方设法,又筹措了30多万元,把那一段河进行了彻底改造。为此,那几户村民专门跑到村委会来感谢王亚婕。

王亚婕说,答应了的事不做好,以后很多事都没法做了。但只要你真做好了,村民还是特别讲道理的。

说话间,我们来到钟家台组的一户人家。宽大的木房子呈凹字形。门前的屋坪里晒着玉米,金黄的玉米粒在阳光下像是满地的金子闪烁着光芒,我忍不住拿起手机拍照。

穿过屋坪,进到屋里,78岁的钟大爷正坐在椅子上剥玉米,地上堆着一大堆玉米棒。随着沙沙的响声,玉米一粒粒洒落到地上。

见到我们,老人很开心,一边说“王书记来了呀”,一边起身去倒茶。

王亚婕问:“阿公,家里有水吗?”

“有呢,好用得很。”老人笑道。

王亚婕起身去试有没有水的时候,我和老人的邻居阿婆聊了起来。阿婆告诉我,以前这里没水,她家人多,一天要挑六七担水,碰上雨雪天气,麻烦得很。

我问她:“现在生活怎么样?”

她笑了起来:“好多了。我平时去村里的罗汉果基地打工,活不累,100块钱一天。家里还种了不少苞谷,还有1万多斤留在地里,没来得及收回来呢。”

从钟大爷家出来,王亚婕要带我去看看村里的罗汉果基地。

当初,王亚婕刚担任村支书,就把目光瞄准了村里的产业发展。但是,在芙蓉桥这样的地方,要发展产业,并不容易。这里山多田少,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地域优势。刚开始,王亚婕想过农家乐,也想过攀岩、民宿,且不说这些项目的前景难以预测,关键的一点是,村里这片辖区是“无牙芙蓉龙”化石发掘地,还是孑遗两栖动物中国大鲵的繁衍栖息地,属于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了在耕地上种庄稼,在其他地方伐木取土,都有严格的审批流程。也就是说,要发展产业,难度很大。

王亚婕告诉我,那段日子她的脑子里就两个字:产业。会开了一个又一个,到底种些什么,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那次从永州考察回来,与村里干部商量后,王亚婕决定,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在村子里建一个罗汉果基地。她想把基地放在羊家峪和谷子界组,因为这两个组有25户人家,这几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好多地都撂荒了。

项目定好了,钱从哪里来?王亚婕组织村干部开会,讨论来讨论去,都不知道从哪里弄这笔钱。最后,王亚婕试探着说:“要不这样,我们几个人一起凑这笔钱。如果两年后还收不回本,算我欠你们的。”

王亚婕的为人大家都清楚,她都这样表态了,还说什么呢?很快,4名村干部一起凑了20万元。

项目顺利启动,与长沙某生物科技公司签订了协议,由公司保底收购。以水田每亩400元、旱地每亩200元、山地每亩8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00亩。村里进行了土地整理,修了机耕道、蓄水池,实际种植面积60亩,按保底价计算,每亩的毛利可达1.4万元,除去土地流转、化肥、农药和人工成本,每亩的纯利润有4000元,一年可创收24万元。

车子穿过一片片林子,翻过几个山坳,爬上陡坡后,进入一条泥沙路,停在一个黄土坪里。

我跟在王亚婕的身后向前走,放眼望去,梯田上全是搭好的棚架,罗汉果的藤蔓爬在棚架上。四周青山如屏,张开怀抱,把这片梯田揽在怀里。不远处传来鸟的啁啾声,应和着山脚下河流的歌唱。

趁着王亚婕去查看水池的时候,我走进地里。棚架下,一枚枚果子静静地垂下来,青绿、饱满,长着密密的绒毛,眼看着丰收在即。

回去的路上,王亚婕告诉我,这个基地一定会做好,不是为了那些垫付的成本,关键是要做出效益,让村民相信你,看到希望,以后才可以发展成我们芙蓉桥村的支柱产业。

如今,芙蓉桥村村民的收入连续翻番,已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离开芙蓉桥村时,夕阳西下,夜幕即将降临。我独自驾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街道、田垄、山峦、河流和人家,无数风景从窗外闪过。远处,有人在唱着当地的民歌,歌声随着晚风飘进窗来,让人沉醉。想到在芙蓉桥村采访的所见所闻,我相信,芙蓉桥村更美好的未来,正在路上……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