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中西方体质理论探析

2022-11-09 16:00:19 来源:教育在线

摘要:体质是由人类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所形成的,体现个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适应能力的生命体征。中西方医学对人类体质的理解均是根据个体某些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体征为分类基础,以把握不同群体的差异规律。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条件和路径的差异,其认识的角度也不同。文章从中西方体质的理论源头、理论发展及理论现状三方面对中西方体质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及研究,以探讨中西方体质在理论源头、理论发展、理论现状方面的区别。


(资料图片)

关键词:中医体质;西方体质;健康

体质是人类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与人体结构、功能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一个特征。伴随着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在医学发展的初期即出现了论述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理论。由于科学发展的不同,不同国家对体质的认识也存在着差异性。但本质上都认为体质可以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能力和健康状态。

1中西方体质理论的源头

1.1中医体质理论的源头

中医体质理论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黄帝内经》时期。在此时期人们发现在相同的致病条件下,有的人染病,有的人却安然无恙。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此类现象的思考,由此人们开始对人类体质逐渐关注起来。《黄帝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体质”一词,但《黄帝内经》一书从人体的“素”“质”“形”“身”“态”等多方面记述了前人对人类体质的特征、形成、变化、类型等理论认识以及体质与疾病的易感性、在诊断中的意义、个体体质对遣方用药的影响、体质与养生、体质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在《素问•逆调论篇》中提出肾气强盛的人身体寒冷,用热汤温熨不觉热,多穿衣服也不能温暖,却没有寒战[1],已呈现出了中医体质概念的萌芽状态。

1.2西方体质理论的源头

西方体质理论在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悄然出现[2]。恩培道克勒斯提出了“四根论”[3~5]:指出由体可变出固定永恒不变的万物基石水、火、土、气四种元素作用在人体内,并且人是通过四元素在体内不同程度的混合来维持生命存在的。这是西方对体质最早期的认识。在此一时期西方体质理论并未形成萌芽,还处于探索生命本源的状态。

2中西方体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中医体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黄帝内经》之后,随着中医的发展,《伤寒杂病论》一书的出现,对中医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张仲景提出了淋家、亡血家等“诸家”的概念,认为宿疾留存日久,能导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多方面的损伤,从而导致个体出现不同的病理状态,久之则会形成不同的体质类型。如在第87条条文提到平素失血的人,阴血必虚,且其气无所附,以致阳气不足,这种气、血两虚体质的人,如果同时患有伤寒表证,则不能妄用峻剂发汗之法。随后不同时期医家均陆续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为体质理论的形成与完善奠定基础。如《颅囟经》中提出0~3三岁婴幼儿极具生命力,乃纯阳之体的说法(此处的纯阳为极具生命力之意);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书中记载有小儿具有脏腑柔弱、易虚易实、脾脏多弱的独特体质特点[6];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老年人体内存在着一种非虚非实,具有特殊不稳定特性的的阳气,名为“虚阳”。老年人的虚阳之气虽然具有如元阳之气一样的作用,如充实肌体,发挥抵御外邪入侵、蒸腐水谷、化生气血和维持生命活动等重要作用,但是又存在不稳定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被一些苦寒攻下之药所消耗,因而老年人具有独特的“虚阳”体质特点。随着中医对人体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中医临床理论的逐渐完善,在临床治疗中正式出现了“体质”一词是在清代的《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篇中,中医认识到风温咳嗽多是由阴虚体质引起的。但由于早期体质理论的论述过于零散,后世医家虽然吸取其中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却未能够将体质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故最终也未能形成完整的体质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王琦和盛增秀教授[7]根据对古代文献中与体质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和研究后,得出先天禀赋、性别、年龄、饮食运动、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均能影响体质的形成。人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人与人之间脏腑功能发挥的差异、阴阳平衡程度的不同,从而表现出差异性的体质,对相同致病因素或疾病的易感性不同,可导致发病情况各不相同。王琦和盛增秀较详细的论述了体质的成因,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体质如何指导临床辨证治疗等中医理论,为后世探讨体质相关问题作出了良好的指引。自此“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内。随后王琦教授经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及临床实践后,在1995年正式编写出版了《中医体质学》,此书初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此后在1995版的基础上,2005年出版的《中医体质学》进一步的完善了体质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临床及社会生活等实际问题确定了体质9分法,丰富了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渊源,结合现代健康管理学的成果,增加了对各偏颇体质的深入探讨及养生调整方案,明晰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框架结构及内容,标志着中医体质理论的成熟。

2.2西方体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希波克拉底在恩培道克勒斯“四根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人体内存在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四种体液。他认为四种体液构成了人体的基础,四种体液在人体内不同比例的组合可形成不同体质,而且四种体液在人体中不同的比例影响着人的性情及其行为表现。根据体液的相对平衡可定义健康状况,可将人分为血液占比多于其它三种体液的多血质、黄胆汁占比多与其它三种体液的胆汁质、黏液占比多于其它三种体液的黏液质和黑胆汁占比多于其它三种体液的抑郁质四种类型。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体质理论由此建立起来,同时形成了西方体质理论的雏形[8~10]。盖伦博士进一步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提出了通过体液来理解人格类型的气质理论。他认为,血象征着激情、果断、动力和能量,因此血液最多的多血质者,行动上多表现为热心、活泼;黄胆汁象征着,易怒、暴躁所以黄胆汁最多的胆汁质者,易发怒,动作激烈;黑胆汁象征着抑郁、忧郁和悲伤所以黑胆汁最多的忧郁质者,有毅力,但大多呈现悲观的状态;而黏液象征着缓慢、懒惰或冷漠所以黏液最多黏液质者,多表现为冷静,善于思考和计算[11,12]从而形成了四气质说。体液贯穿人的整个人生,在人体内自然形成,以维持人体质的某种特征。四气质理论,正如盖伦所阐释的,对后来的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心理学上仍然被提及。故从这一时期开始西方体质理论逐步转向到气质心理学方面。见表1。1921年的德国精神病和心理学研究者克瑞奇米尔将体质研究与临床治疗研究相结合,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将个体根据体格形态与生理状况分为瘦长、肥满、强壮三种临床类型,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三类人的性格特点及对不同精神性疾病的罹患程度。受此启发,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依据人类系统功能的发育差异,结合外貌、性格等特征,提出体质的胚叶起源论。随后,西方又出现了心理类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身体类型和血型人格等与体质相关的组合理论,西方体质理论逐渐丰富起来。随着细胞学说、病理解剖学和细胞病理学的兴起,西方开始长期忽视对体质内在完整性的研究,体质的研究范围从人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研究转为了对疾病状态的研究。西方体质理论除慢慢转变为以心理学为主导方向的理论,此之外还存在一部分体质学家逐步将体质理论偏向于反应运动能力。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学者们将人的体质与运动情况联系起来,由此人们的运动情况逐渐开始被重视起来,体质开始与运动技能联系起来[13],此后,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人类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身体健康状况越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人类体质研究的方向逐步从与运动技能相关的方向转向了与身体健康相关的体质概念。多数学者认为,人类的运动既是一种运动反作用于人体自身,使人体具有充沛精力去从事日常活动的能力,又是一种通过适当的运动刺激,以防止运动功能过早衰退的能力。因此,体质与运动能力和防止早衰两个特征状态关系密切。2000年,美国体质与运动理事会在其官方网站上了人类体质的三维结构模型(见图1),此模型包含了运动技能体质、身体健康体质和生理功能体质三个方面,各层面的体质要素不孤立具有一定的重叠关系,并沿用至今。这种多视角理解体质含义的体系,增强了学者们对体质的社会属性和整体生命质量的关注。

3中西方体质理论应用探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体质学现代研究的推进,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与多学科学术观点形成了交融发展的趋势,中医体质学研究坚持中医整体观,制定并完善了中医体质量表和中医体质判定标准,从生理、心理、遗传、代谢等多角度综合考量健康状态,同时从人类体质角度对健康状态进行了分类,建立了以人类“体质辨识”为核心的健康状态辨识方法。此方法在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应用,对健康医学的整体发展和预防保健体系的构建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西方体质医学受到细胞学说、病理解剖学及细胞病理学等因素的影响更注重于疾病状态及人体物理结构的改变,认为人体质的改变是由于物理结构改变所导致的生理功能改变引起的,因此格外重视人体物理结构的相关影响因素。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西方体质医学也开始重视人的整体性,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已经成为当今全球医学的发展趋势。

3.1中医体质的探析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被提出,正式将中医体质理论成体系的应用到了现代中医临床及健康管理当中。明确了体质、疾病、证候之间的关系,诠释了中医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理论。随着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应用到了中医体质学的相关知识。王琦教授在现代医学健康管理三级预防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提出了体质三级预防学说。并且从调体拒邪、调体防病和调体防变三个递进关系层次确立了改善体质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见图2)3.1.1体质一级预防思想研究表明,个体体质的差异对疾病的易罹性、倾向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的女人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密切相关[14~16]。蒋立和王爱红认为通过体质一级预防对中风进行预防是很有必要的[17]。说明在未病阶段,体质偏颇代表着正气存在不足之处,致病因素容易从此处侵袭到人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体质一级预防,就是对未患病的偏颇体质人群进行筛查和健康指导,从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为他们制定出适合的个性化调体方案,以达到调体拒邪的目的。3.1.2体质二级预防思想体质的二级预防思想则主要针对于亚健康人群,对此类人我们需要通过日常生活调整及方药调整相结合,但以日常生活调整为主,对其进行体质的纠偏调理,在调理结束后对这类人群进行体质再评估,如若依然是亚健康状态则重复此过程,如若恢复为健康状态则可进行一级预防即可。如:沈翠珍等[18]研究发现通过药食同源能够减少阴虚体质所引发的高血压。朱晓霞、贺宁等[19]通过临床观察得出,中医食疗干预能够安全有效的降低痰湿体质形成高血压的几率,同时对血脂和能量代谢均可起到促进调节的作用。王云[20]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练习八段锦能够明显改善阳虚体质且作用确切。3.1.3体质三级预防思想体质因素对病机和证候的影响,即为中医体质学所理论中的“体质从化”。一般认为,从化即为病情或邪气随着患者体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最终以证候的形式表现出来[21],体现了既病防变的三级预防概念。五行学说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脏腑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传变关系,如一脏腑发病,传变至其它脏腑亦可导致其发病[22]。甲亢发病的主要原因多为肝火亢盛,但肝火亢胜可能会出现肝木克脾土,从而导致脾失运化而出现消化功能障碍等[23]。在已病阶段通过对偏颇体质进行调摄,能够有效地防止疾病传变,从而达到减缓疾病进程的效果。中医药预防治疗防治手足口病向危重症方向发展的原则,是在重症转为危重症之前,强调通过患者早期体质识别,早期干预,则能够起到扭转病势的作用,明显提高救治效果,减少危重症发生,降低病死率[24]。不同体质与疾病进程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体质辨识有利于了解和预测疾病走向,及时干预从而提高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25]。体质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治疗上依据每个患者不同的体质,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方案,可以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26]。在现代生命科学的影响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关于体质分子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体质与表观遗传的相关研究[27]、体质与现代分子生物学[28,29]的研究和体质与组学[30,33]的研究等。

3.2西方体质探析

西方对体质的认识是与健康管理相伴发展的,美国的医疗保险机构最早提出健康管理概念,这一理念逐渐延伸至针对个人或人群健康的医疗系统,多用来检测、分析、评估和干预健康的可变及不可变危险因素,西方医学的体质理论体现了一、二、三级预防并举的环形运转循环特点和过程[34]。2011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将体质解释为包含身体、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因素的一种完美状态[35]。这一论述,既表达了人类体质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等方面的人类生态学特征;也表现出了精神、心理和社会性等人类的社会学特征;并且从人的社会学属性考察体质概念,体现出了对体质人文价值理性的回归。西方医学的体质理论更重视体质的社会属性,认为体质与人类生存、生活方式有着较大的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体质健康。

4结论

西方体质理论起源于宗教哲学,其对个体差异性的认识,从四根论到四气质说,到认为体质包含身体、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因素的理论,大多都停留于宏观认识,对事物仅是直观的描述外部表象。虽然西方体质学受到现代医学的影响,但是它对个体差异的认识仍然是片面的、独立的。在心理和精神方面,西方体质多从个体的行为表现、心理活动特征入手,却也局限于心理学的范畴。在运动方面,西方体质着重于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对于生理功能的看重也多是以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基础的。在预防医学方面西方体质对于人的认识也仅仅是人的生理、病理功能和解剖学状态。西方体质虽然从多元视角来理解体质反映人整体的生命质量,但是他的每一个角度都是独立存在的,无法融合为一个整体的理论体系。虽然西方学者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努力客服,但是他们目前尚未拥有一个明确的完整的结论。中医体质理论则来源于临床,始终与临床密切相关,它将中医的生命观、自然观、人体观以及中国独特的思维模式与临床相结合,充分的展现了中医整体观思想。中医体质对于个体差异规律的认识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之上的,多是从人的整体生命活动上来把握个体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仅包含个体的行为表现,还兼有心理活动特征、个体形态特征及生理功能特征等多方面。中医体质能够全面的概括个体差异规律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目前直接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如:调体拒邪、调体防病和调体防变三级预防理论,从层次递进关系中不断体现出通过饮食、运动、心理、起居等方面的调理,能够对体质情况进行调整,从而缓解人体的亚健康状态。中西方体质的应用各有特色,西方的体质理论虽然独立,但是其每一方面的研究均有一定的深度。而中医体质理论体系虽然完整实用,但是其研究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今后中医体质的研究中汲取西方体质学的优点完善自身则会更有利于今后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及发展。

作者:王诗洋 王志宏 尚晓玲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