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2023-01-29 09:41:34 来源:教育之家

摘要:成果导向理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学习成果为出发点,逆向设计教学过程,顺应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需求。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实现对教学环节的实时干预,分析、评估和反馈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构建了移动教学环境下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成果导向理论为指导,以移动教学平台的构建为基础,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和移动平台的无缝对接,最后通过多环节形成性教学评价真实度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模式,移动教学

教育部在《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1]。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移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2-3]。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加快了移动生态环境教育模式构建的步伐。移动生态环境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能够解决受不可控因素影响无法集中授课的困境[4],而且能够无缝对接线下课堂,改变原有线下课堂课前学情调研难、课中师生交流互动少、课后缺乏辅导等不足,为未来自主开放式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近年来,各种移动教育产品不断地涌现出来,但是与移动学习应用火热不同的是,我国高校基础教学中缺乏常态化成功应用的案例[5]。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原有的教学模式中,全校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案与管理[6],难以体现不同专业对课程的不同需求。这点在公共课教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不能很好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无法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二是虽然部分学校利用在线资源实现了云端学习,但是实际教学仍以教师、教材、线上课程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学安排,缺乏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自主性[6]。三是虽然在有些示范课堂中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但教师还是难以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教学干预,使得课堂实践效果不理想[7],不能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因此,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对教学环节进行实时干预,分析、评估和反馈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实现教学过程和移动平台的无缝对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资料图片)

1OBE理念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8],以学习成果为出发点,逆向设计教学过程的新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原有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知识中心”的教学设计思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9-10]。OBE理念要求教师应该先明确学习成果,配合多元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再将成果反馈来改进原有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11]。由此可见,OBE理念符合移动生态环境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需求,移动学习顺势而为,技术助力OBE教学理念的落地实施。本文围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个核心目标[12],基于OBE理念,研究如何在云平台中改革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实现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2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以教学目标为根本,根据教学目标配置移动教学平台资源,针DOI:10.13492/j.cnki.cmee.2023.01.019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学习状态跟踪以及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移动教学平台在各个教学环节辅助教学实施,从课前的教学分析到课中的教学实施,再到课后的教学辅导都能提供工具和资源的支持。最后,利用移动平台实现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包括课前测试、课堂测试、小组PK等,构建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指标,更加真实有效地评价教学效果。

3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分析

3.1明确以知识应用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从认知角度分析,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属于高阶认知。原有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主体,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其处于低阶认知的知识了解和领会,很难实现高阶认知的教学目标。在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高阶认知能力。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完成低阶认知能力的构建,课中和课后重点培养高阶认知能力。以高阶认知的培养为驱动力,通过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教学实施,同时基于移动平台进行教学评价,促成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

3.2移动教学平台设计移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一种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把课堂中的学习实体、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互动、学习评价等要素有机关联和聚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学生获得对学习内容的深层认知,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环境主要由移动教学平台构成,平台中包含教学资源模块、教学活动模块、学习状态跟踪模块和互动交流模块,如图2所示。教学资源模块包含线上的视频图文资料,可以提供线上的直播平台、实验操作平台和测试题库。这些资源无缝对接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学活动模块提供在线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随机点名、随堂测试、小组合作和评论,辅助在线课堂的有效实施,同时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学习状态跟踪模块包含课前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数据,以及课中的随堂测试、课堂参与和实时互动数据,可以用来有效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做出更好的教学评价提供数据支撑。互动交流模块帮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同时学生之间也建立了一个以本课程为核心的讨论区,方便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教师答疑解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3整合移动教学平台与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无缝对接移动教学平台,以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课前教学分析环节:教师利用移动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研或测试,在分析教学对象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上传课程自学需要的线上资源。线上资源可以是录制的课程视频,或者利用中国大学MOOC网站资源,也可以下载相关的辅导书。借助网上的优质资源,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对课程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教学实施环节:真实环境中的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授式、案例研讨式、分组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根据具体授课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深入剖析知识点,重构知识体系。课后教学辅导环节:借助移动教学平台使教学辅导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改变了课后学生难以找到教师、教师也很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困境。学生和教师的实时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交流思考的同时,也帮助教师随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自我的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随时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3.4多环节形成性教学评价真实度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移动教学平台的应用促成了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实施。这里的教学评价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最终的评价结果是这三部分评价的综合。课前教学分析环节跟踪记录学生利用移动教学平台进行测试、自学的情况,对每道练习题的答题和用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课中教学实施环节对学生的到课情况、测试成绩、自我评价、互评成绩以及讨论的参与度进行统计分析。课后教学辅导环节对学生的作业测试完成情况给出评价结果。综合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统计结果得出形成性评价。由此可以看出,移动教学平台为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提供了便捷途径,同时开展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助于观测教学目标是否有效推进,真实度量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反推教学实施中的弊端,有效改进教学实施过程,从而为更好地实现高阶认知的教学目标提供支撑。

4结语

基于移动生态环境的计算机课程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为未来自主开放式教学提供了新的信息路径支撑,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生态提供了合理建议。利用成果导向教育相关理论,借助移动教学平台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无缝衔接课前-课中-课后、自主学习与课堂活动,为整个教学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支撑。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而且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以及自学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进一步提升混合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芃,李曼丽.基于OBE理念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与评估体系:以清华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29-135.

[2]柏晶,谢幼如,李伟,等.“互联网+”时代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64-70.

[3]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4]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5]董兵波.浅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9(17):23-24.

[6]闫雅丽.基于移动APP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7]张晓颖.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中职会计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D].广州:广州技师师范学院,2018.

[8]吴灏远.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9.

作者:宦婧 石亮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