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到了大学才重视。”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委员针对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建议。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说,他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议构建一体化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的确,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其必然性:一方面,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表现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另一方面,人的教育是连续、不间断的,是一个系统工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很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大学乃至成人阶段,但在青春期甚至更小的年龄段可能就已经有了苗头。因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体系,不仅有其必要性,更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增多而凸显其紧迫性。
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首先需要同步、连贯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保驾护航。从现状看,尽管目前不同学历教育阶段的学校开展有各自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内容,但彼此之间是互不联系甚至是割裂的,还没有实现共通、共享。以心理档案为例,目前各学校为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基本上只在本学校内发挥作用,学生升学或者转学了,针对个体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诊断就只能另起炉灶,导致不同学段间心理教育“断档”,难以实现心理疏导或干预的及时性、延续性。
尽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在机制建设上缺少统一要求肯定是关键原因。在指导纲领上,目前只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而且大学与中学对文件的解读也各有偏差,具体执行时很容易呈现出“各自为战”的状态。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立从幼儿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纵向衔接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历教育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连贯性,会同学校心理学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社会心理医疗机构人员一道,从心理教育角度加强协同育人,做好顶层设计,出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课程标准。同时,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学生心理档案在升学、转学过程中的纵向衔接。
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还要形成家、校、社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格局,但三者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会有所不同。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在推动形成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格局中承担着主角的角色,发挥着主阵地作用。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但家长也是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最缺乏的团体。所以,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格局,就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调一致的横向合力。学校和专业机构要加强对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和识别能力,指导家长构建和谐家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最后,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还应加快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就目前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缺少国家层面统一编写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体系,这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段的课程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另外,幼儿园以及中小学校的心理教师师资匮乏也是一体化教育遇到的现实问题。因此,尽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迫在眉睫,但形成大中小幼各阶段有效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格局却任重道远。
□文/本报评论员 董薇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