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大院士写小童书,传递科学精神

2023-03-14 07:03:19 来源:教育在线

“据调查,2011年我国少年儿童中2.3%的人选科学家作为自己的偶像,2021年这个数据提高到了13.4%。但我认为还远远不够。”2月26日,在“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丛书新书发布会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提到,拥有过亿粉丝的“全国少工委”微信公众号近期将开设“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专栏,让更多青少年知晓科学家的故事。

为了做好这套科普童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抽调6个出版业务中心及多个管理部门的50多名精锐,其中包含近20位拥有副高职称以上的编辑人员,成立项目工作组。社里邀请近20位两院院士,组建近300人的专家团队,历时3年打磨丛书。目前,该丛书已出版10册,接下来将推出航空、航天、电力与能源、水利、材料与制造、建筑等领域读本。

从科研到科普


(资料图片)

“知心姐姐”卢勤通读了10册,她对《关上疾病之门》中的一个小故事印象深刻。上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在我国多地流行,这种传染病也叫“小儿麻痹”,一旦感染,非死即残。1960年,留学归来的顾方舟带领团队研制出了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了验证疫苗的安全性,顾方舟冒着可能瘫痪的风险,喝下一小瓶疫苗溶液。趁妻子出差,他偷偷给刚满月的儿子服下疫苗,以检测疫苗对儿童的安全性。1个月以后,儿子生命体征稳定。这时,他才对妻子和盘托出。他解释:“我不让我的孩子喝,让人家的孩子喝,没有这个道理。”为了便于储存,研发团队将液体疫苗制成“糖丸”。这粒糖丸承载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读到此处,卢勤深受感动。在她小时候,“小儿麻痹”是一种常见病,那时还没有疫苗。她的二哥患上了“小儿麻痹”,因为发现得早,治愈了。不只是顾方舟,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后,也以身试药。她说:“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时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的高福带领团队短期内研发了新冠疫苗,他接种了实验型新冠病毒疫苗。他说:“作为科学家,你必须勇敢。如果连我们都不接种疫苗,我们怎么能说服全世界所有人去接种疫苗。”

高福是《关上疾病之门》的主笔者。这不是他第一次写科普书。早在2018年,高福曾与刘欢合著《流感病毒·躲也躲不过的敌人》,这是一部写给成人的科普书。对于大科学家来说,写一本给孩子看的科普书,仍然极具挑战。“首先字数有限制,每一章2000字,要把科学前沿、科研故事,包括科学精神写出来。”高福提到,天花消灭了,小儿麻痹症消除了,靠着疫苗、靠科学,让人类在对阵疾病时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比如艾滋病没有疫苗,100多年来,结核没有好的疫苗。高福将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这些问题要靠年轻人来解决,他们投身科学,未来有一天,他们会找到答案。”

起初,出版社找到毛景文,邀请他为儿童写科普书,毛景文有点抵触情绪。“科研是创新,科普是另一条道儿,‘换挡’都不行,需要‘换道’。”毛景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2021年,他发现了一种稀土类新矿物,国际矿物协会将其命名为“景文矿”。毛景文在大山里和矿藏打了一辈子交道。上大学时,他按照导师安排,跋山涉水,看各种各样的石头。后来,毛景文爱上了地质学,在山上拿起一块石头,他就知道石头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接到写作任务以后,我们把它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毛景文和团队成员讨论,如何让科普故事反映出科学性、趣味性,贴合儿童生活。《点亮矿物百宝箱》中,介绍“镓”元素的特性时,编写组设计了一个魔术表演。舞台中央,身穿燕尾服的魔术师,从匣子里取出一个蓝灰色的机器人,几秒钟后,机器人消失了,成为一摊银白色的液体。接着,魔术师将一个蓝灰色的金属勺放进一个装有热水的玻璃杯里,不一会,勺子消失了。这里利用了“镓”的特性:熔点非常低,只有29.78摄氏度。也就是说,把镓攥在手心,它会融化。

图书出版后,毛景文把《点亮矿物百宝箱》拿给孙子看。孙子不到6岁,看得很高兴,一边看,一边问。祖孙俩不停交流,不经意间,孙子认识了好多字,比如金、银、铜、铁、镍、镓……孙子的阅读体验给予了毛景文信心。他对写科普童书有了经验和心得,“把小故事放在生活里,孩子一听就明白了。”

从科普到育人

“在城市里长大的小朋友不知道,厨余、粪便在农村不是垃圾。在农村,这些是肥料,是资源。”生态环境专家朱永官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他在研究土壤中砷元素污染源的过程中,追溯到集约化养殖场。不少饲养员在喂养动物时,把抗生素掺进饲料里,意在促进动物生长、防病治病。然而,这一措施并未奏效,反使牲畜的兽用抗生素耐药性增加。随着粪便排出动物体外,含有抗生素耐药性的基因渗入土壤、流入河流。更可怕的是,污染后的土壤里,生长出含抗生素耐药性的蔬菜、水果、粮食,终将搬上人类的餐桌。

在《给“发烧”的地球降降温》中,朱永官写到了他带领团队开发出的“生物炭”治理土壤污染新技术——在600摄氏度高温下,将动物粪便碳化处理,使其耐药性基因完全分解,并获得安全的有机肥组成成分——生物炭。朱永官对土壤抱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土地至关重要。人类的食物里,十有八九是从土地里来的。”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地壳运动、岩石风化、水流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一块指甲盖大小的土壤,要经过200年。足可见,土壤的宝贵与珍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超市、垃圾桶、垃圾焚烧厂在城市中出现,生活被放置在流水线上。“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物,其实背离了自然的过程。”朱永官讲到,有的孩子只知道从超市买食物,从没见过作物生长的历程。土壤不仅是食物的来源,还是生命的归宿。如果这个闭环没有合上,那么环境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他希望通过科普书,让孩子们重新认识“垃圾”——世上本没有“垃圾”,只有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出现的资源。朱永官说:“生态环境研究就是效法自然,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逃脱不了自然的力量。”

上高中时,学校编写了一本内部刊物《科学家故事》。朱永官从中读到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再后来,他读到了报告文学家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看完后,他深受鼓舞。“对一个年轻的心灵来说,榜样的力量非常重要,会帮助一个年轻人塑造他对未来的想象。”朱永官的成长得益于科学家的故事。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向年轻一代的学子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分享科学探索的奥秘,传递科学精神。

听到《哥德巴赫猜想》,毛景文谈到了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那时,他很年轻,20出头的年纪,一边搞科研,一边锻炼身体。直到现在,他仍能一口气做40个俯卧撑,一天能做几百个。“我们那一代人,都把陈景润当做榜样——全心全意在一间屋子里搞科研,破解世界难题。”毛景文说起自己投身科研的往事。他是“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后回农村种地。他喜欢种地,种得认真,生产队对他青眼相加。毛景文打算把种地当做一生的事业。高考恢复后,姐姐偷偷给毛景文报名。他参加高考,考上了,读了大学。

“稀里糊涂”读了大学的毛景文,进了地质专业。大学毕业前,按照教学安排,毛景文带着半个班的同学实习。十几个人在山里干了三个月,其间老师来了一次。老师看了一眼,任务进展得很好,没多待,很快就走了。接着,毛景文带同学去张家口、安阳。任务完成后,老师评价,毛景文同学具有研究生的水平,工作完成得很好。后来,毛景文读了研究生。“兴趣很重要,有了兴趣,才能发展好。我喜欢研究矿物,因为我喜欢化学,矿石离化学比较近。”毛景文讲到,如今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下的孩子需要了解各类学科,全面了解以后,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院士解锁中国科技”系列丛书,起到这一作用。

“我从小受到科普影响,长大后做了科研。现在我写科普童书,也是一种传承。”上中学时,高福在一份科技报上,看到一幅漫画:猪长得像大象一样大,树上结满了西红柿,一派丰收景象。虽然是一幅漫画,但高福意识到,现实生活中人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许能通过科学解决问题。这是高福对科学的初印象。

高福笑着说:“没准以后,人类出门晒太阳就能吃饱。”这一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化学工程专家金涌主笔的《“七十二变”的化学王国》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延和研究团队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实验。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属首次实现。研究团队用了11步将二氧化碳变成了淀粉。未来有一天,二氧化碳将通过合成工厂的管道,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源源不断地产生面粉。

这一切,有赖于这一代科学家的奋斗,也与下一代科学家息息相关。未来的科学家,正是当下的青少年。这是出版方及创作团队所乐见的:小读者读了“院士解锁中国科技”丛书,萌生了对科研的兴趣,在若干年后走上科研道路……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