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童年”,古今中外向来不乏深掘与礼赞。近日,钱理群、金波合著《我与童年的对谈》问世,两位耄耋老人,一位是文学研究领域声望极高的学术巨擘,一位是一生为孩子写作的童心巨匠,关于童年、孩子的天性和儿童文学,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通过两篇创作谈来感受一下。
钱理群:保护孩子的天性
“老顽童”钱理群的鬼脸自拍
【资料图】
保护孩子的天性,是金波先生和我的儿童文学观、儿童教育观的核心与本质。在充分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要通过引导,把他们的天性提升到自觉,“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这里面包含4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与大自然建立亲密的联系。儿童与大自然,人与大自然,这是金波先生儿童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核心母题。金波先生在《自然笔记》序里特意谈到“面对大自然的万千生命,孩子们的心胸最包容,态度最平等”,他们“以真诚结交朋友”“有好奇的探究,有新鲜的发现,还有发自内心的敬畏”。
金波先生在《自然笔记》中还重提《论语》中孔子说的那句话——“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是意味深长。实际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的要义。因此,我们今天回到大自然中来,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精髓的吸收和发扬。
我想强调的是另一面。这就是我在《〈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里强调的,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这大自然的美,是需要人用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心去发现的。于是就有了中小学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必须担负的任务:开发学生的感官,即他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特别是视觉与听觉,简单说就是训练“会看的眼睛,会听的耳朵”。
二是“爱”的天性的保护和提升。“爱”是从幼年到老年的人生主题,也是文学(包括儿童文学)的永恒主题,“爱”更是教育的根本。
按照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表达的观点,爱有一个从初级阶段向高级、成熟阶段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说,幼儿、小学低年级时期爱的特点是孩子被无条件地爱。但到了小学高年级、中学时期,孩子应该从“被爱”提升到“爱人”,逐步发展到“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统一”的“爱他人”“创造爱”,也就是从以血缘为中心的爱,发展到对他人主动的爱。我们的教育、儿童文学的任务,就是要用理性的力量,引导学生“爱他人”,爱大自然、社会;“创造爱”,达到“博爱”的境界,从而获得成熟的爱。这是引导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方面,爱的教育也要从感性的维护上升到爱的哲学思考的层面。
三是好奇心、直觉、想象力的保护和提升。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万事万物本能的直觉的反应,不受任何拘束和限制的想象力,这都是儿童的天性。到了少年时期发展为“少年意气”,我曾经将其概括为“喜欢思考大问题,包括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认为没有不可解的难题、没有不可探索的奥秘的自信心”“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不知天高地厚的狂气”。这样的“少年意气”到高中时更是发展为“自由、创造”的青春精神。这都是健全人生最理想的“底子”,弥足珍贵。
我们在编《新语文读本》时,曾这样设想:要引导孩子阅读富有想象力的文学,鼓励他们进行“虚构的想象性写作”。因此在阅读建议里经常提倡“接着往下写”。前一段时间我为金波先生的散文写点评,也不断提出这样的“接着写”“另外写”的建议。比如金波先生写了一篇《拔草的老人》,我就加上这样一句:“孩子,你看到老爷爷、老奶奶拔草,会想到什么?如果从来没有注意老爷爷、老奶奶在做什么,就找机会好好看看,想想。”这也是对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的一个引导。
四是保留、延续玩的天性。在《快乐鸡毛》中,金波先生深情地写道:“现在回忆起来,(小时候)好玩儿的东西倒也不少。一块布头、几根狗尾巴草,都可能成为有趣的玩具。”文章最后这句话大大触动了我:“那时候,谁的书本里没夹着几根色泽鲜艳的鸡毛呢?”我在点评中这样写道:“本来孩子的生命中就是一个字——玩!”
“玩”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这样的生命状态最为珍贵,应该保留、延续下来,成为终生不变的追求。
除了以上4个方面,我们还要强调“经典阅读”,让孩子自由地与创造民族和人类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对话、交流,“站在巨人肩膀上,就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极大地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我这样描述我自己,以及所有作者、老师和家长的历史使命和最大幸福:“牵着中小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的身边,相互介绍之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在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们只是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就为这个瞬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是无怨无悔的啊!”
金波:感受、思考和对谈
两位先生坐在燕园·泰康之家园区的长椅上,展开关于童年的畅谈,摄于2022年5月。
金波先生与他的蝈蝈
读书读到一个外国作家的话:“所有伟大的文人都害羞。”又读到:“一个害羞的人,他的命运不可能是快乐的。”我从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住进养老院以后,我除了感觉到年老体弱外,还有一种孤独感,身边没有孩子,看不到他们的笑容,听不见他们的歌声。生活中没有孩子的欢歌笑语,这该多么寂寞。现在,我这个老人,还体验到了一种害羞的感觉。
时序进入早春,天气放暖,草坪泛绿。这一天,阳光普照,我突发奇想,去草坪上遛遛我的蝈蝈。这只蝈蝈我养在葫芦里一冬天了,虽然叫着,但从未在阳光下开放它的叫声。
我去了草坪,想把蝈蝈放到草地上。开始,它不肯出来,我转动了一下葫芦,它才胆怯地走出来。它嗅嗅草叶,动动须子,试探着走了几步。正在这时候,来了几位年轻的管家。她们惊讶地叫起来:“这是什么呀?”一个姑娘说:“蛐蛐吧?”我捧起蝈蝈,放在手心里给她们看,吓得她们叫着后退了好几步。就在这时候,蝈蝈叫起来了。叫声又把她们吸引了过来,她们仔细地观察着。我说:“这是蝈蝈。”“这是您的?”“对呀,是我养的。”“您都多大了,还……”旁边一个管家用胳膊肘碰了她一下,她不说了。我呵呵一笑,不知怎么回答。她们走后,我忽然有点害羞。“您都多大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还玩这个”。那天我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属于“文人都害羞”那一类呀?
不久之后,我参加了一次养老沙龙,钱理群作主题发言。发言中他提出老人要回归童年,改善老人心态。他列举了几件可以操作的事情,比如观察自然、种植花草、玩赏昆虫等等,句句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忽然感觉发现了一个新的钱理群。这位教授、学者、鲁迅研究专家,内心深处竟然住着一个孩子。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就会有童年的记忆。童年的记忆不仅会使我们联想起许多童年的故事,还会让我们怀着一颗童心看待当下的生活。钱理群教授之所以能够提出回归童年的理念,就是因为他还有一颗童心,他能用童心感受当下的老年生活。
有一天,他告诉我,他在中学时代曾经有一个成为儿童文学作家的梦。那时候,他读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写了关于盖达尔小说的论文。后来他上了大学,发现自己更适合从事理论研究,所以就放弃了那个儿童文学作家梦。
知道了这些以后,我就更感觉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很值得亲近的、有童心的钱理群了。我们读彼此的书,我们谈童年的经历,我们谈当下的儿童教育、儿童的审美趣味、儿童文学创作等等。特别是他读了我的作品以后,在书的空白处写了大量的点评文字。他还欣喜地告诉我:你圆了我的儿童文学作家梦!这句话,让我感觉快乐、幸福。我的养老生活,不再孤独,不再害羞,我甚至感到很自豪,内心世界很充实,因为我到了老年还拥有回归童年的感觉,还结交了回归童年的朋友。我交往的空间扩展了,朋友增多了。我乐于和他们谈童年的生活和老年的乐趣。我发现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对于我那么了解儿童的心理,那么容易和儿童打交道,以及我的作品里所展现的那种童趣,他们都觉得很新鲜。我也感觉有了知音。特别是他们夸奖儿童文学作家都是有特异功能的人,这句话,我是第一次听到。我觉得他们说出了儿童文学作家的心理特征、个性和天赋。的确如此,我们搞儿童文学的人,特别能够了解儿童的心理,包括他们的感情诉求,他们的快乐和不快乐,他们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以及他们独特的想象力。我们和孩子很贴心,还会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
我感觉钱理群对于儿童文学的热情被点燃了,我们经常谈到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教育、儿童的阅读、儿童的想象,特别是我们经常谈到彼此的童年时代。要谈的话题越来越多了,比如童年的游戏,我谈了很多种,但是他说都不会玩,他不会滚铁环,不会弹球,不会逮蛐蛐。但是,渐渐地,我了解到他对摄影很感兴趣,他拍了许多孩子的镜头、大自然的风景。我读了他的《钱理群的另一面》,在这本摄影集里,他做鬼脸的表情让我忍俊不禁。我看到了他和孩子们的交往,他抓拍了许多儿童游戏的照片。他有童心,他有一双发现儿童情趣的眼睛。他还喜欢朗诵。有一次我们这里的老人们开了一次朗诵会,朗诵我的作品。他知道了,问我为什么不邀请他参加,他说:“我是很喜欢朗诵的,我是下过功夫学习朗诵的。”我对他刮目相看。还有,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发现他曾经演过电影,在《三毛流浪记》这部电影里,他扮演过阔少爷的角色。我太惊喜了,原来他所擅长的比我弹球、滚铁环那些游戏更高级呀!我认定他不仅没有忘记自己的童年,而且更关注当下的童年。
相识的时候,我们都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但是我们又常常忘记年龄,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读书和写作占去了我们较多的时间,尤其是钱理群教授,每天都笔耕不辍。他说,住进老年公寓以后,他的精神状态最好,文思泉涌,有写不完的内容。用他的话说,早晨醒来,就有了写作的灵感,进入了思考,于是,开始了一天的写作。
我们有时是一起吃饭,有时是散步相遇,随便找个话题,就可以开始一次对话。我喜欢谈故事和感受,他喜欢谈读书和思考。每次对谈都是即兴的,碰到什么话题,都可以畅所欲言,逸兴遄飞。事后一想,都谈了什么?却常常忘记,不记得谈出了什么深义或凡庸,只是觉得每次的聊天都很畅快。
有时候,我也会忽然想起,活了一大把年纪,这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想来想去,无从索解,只是感觉当下的每一天,过得还不算空虚,还总有一些思考,有一些表达。因为有思考,才称之为人的生活。我常常在思考和探索,并在这过程中,意识到有我的存在。生活中有我,我在生活中,这真的很好。我在生活中感受,又在生活中思考。我们感受和思考的就是生命的意义吧!
我们谈过的许多话题,有感受,有思考,都收到这本对谈集里面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对谈,有更多的不同的声音。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