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讯:种下一株希望

2023-04-11 09:11:06 来源:教育快报网

1


(资料图片)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孟郊《劝学》

锅里的排骨被电磁炉的磁力训练得整齐有序,齐刷刷地喊着欢快的“咕嘟、咕嘟”的号子。肉香四溢,挤满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冶海小区6号楼1单元301室,4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一个角落也没有遗漏。看看时间,嗯,差不多到点了,该去接孩子们放学了。

王栋是中国作协派驻甘南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第三任第一书记。中国作协对池沟村的帮扶,从199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24年不间断地“输血”早已改变了这个小村庄的基因,一跃成为甘肃省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池沟村因河得名,天池冶海底部渗出的湖水汇成了池沟河,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池沟河水量丰沛,四季恒温,冬季气温零下20摄氏度,河水也不结冰。在中国作协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池沟村一点点脱胎换骨,村里的房屋顺着山势而建,村民傍水而居,一座座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不经意间,在转角处即是小桥流水人家。

2021年8月,王栋第一次踏上甘南这片土地。

池沟村有6个村民小组244户1073人。作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村里挂牌的民宿有42家,经营状况参差不齐,效益好的,一年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经营不善的甚至一年到头不开张。村民的主要收入大都是劳务输出,青壮年无论男女,外出务工的比例非常高。村里可耕地3000多亩,种地的主力军全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没有能力外出务工的群体。

外出务工的村民多,则衍生出一个问题——子女教育。

2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孟郊《劝学》

2021年,池沟村在临潭县三中就读的九年级学生共有18个孩子。孩子们所有学科中成绩最好的是语文,150分的卷面,大部分同学成绩在七八十分左右,其他的学科就惨不忍睹了,数学和英语多是三四十分,十几分的大有人在。跟着妈妈嫁到池沟村的洛松旦增数学只考了9分。王栋问他怎么回事,小家伙们脸都不红一下,挠挠头,“一个都不会,只做了选择题,全是蒙的!”

王栋粗略统计了一下,这18个学生的父母中学历最高的是初中毕业,有三分之一的家长不能正常读写,数理化知识更是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所谓的关心孩子学习,只不过就是吆喝、提醒孩子不要到处跑着玩而已。至于辅导孩子、检查孩子作业做得怎么样,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一个周密的设想开始在脑海里酝酿。当王栋兼权熟计,在党员大会上认真阐述他的“督苗助长”计划时,台下掌声一片,叫好声此起彼落。这个说:“好事啊!太好了!”那个道:“以后不用愁咋个教孩子了!”

“督苗助长”一词是王栋自造的,是在“拔苗助长”基础上的改头换面。

他的计划是把池沟村正在面临中考的九年级学生统一集中在村委会监管,利用周末两天的时间,察看他们的学习进度,监督他们的学习成效。每个周末,王栋都会用他精心炮制的“美食”——九年级各科学习视频300G、各科试题练习资料15G以及4个模板500道化学、数学、英语选择题“招待”孩子们。散漫惯了的孩子们面对陡然来袭的重磅“营养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吃下了第一口,但吃多了就有点难以下咽,而后就开始陆续出现各种各样的“消化不良”。周末学习的劲头锐减,请假不来的就多了,有厚着脸皮自己请假的,也有央求家里大人代为请假的,理由花样百出,从头疼牙疼,到肚子疼腿疼脚板疼……浑身上下都疼了个遍。两周之后,名单上的18个人,只剩下了9人,一半缺席。

王栋很无奈,却也无可奈何。他只能到点就打电话督促提醒,“到点了!记得让你家孩子来村委会集中学习啊!”“喂,你家孩子出门了吗?别迟到了!”一遍不行打两遍,电话打不通的时候就按图索骥,挨门去“抓”,挨户去“请”。

“督苗助长”坚持了一个月,临潭三中九年级期中考试揭晓,所有参加周末集中学习的孩子成绩都有大幅度提升,且提升幅度之大远超所有人的预期。孩子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擦擦,揉揉,再看一遍,没错!是自己的卷子。

3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孟郊《劝学》

天彻底寒下来,临潭县已经下了好几场雪。王栋去了一趟临潭县三中,孩子们虽然有进步,但离他的期望还很远。再说了,周末补习仅仅是孩子们的“加餐”,“正餐”是课堂,他需要了解他们在学校里真正的表现。

征得临潭三中校方同意,王栋在池沟村学生相对集中的九年级1班、3班体验上早读和晚自习。几天下来,王栋发现了孩子们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教室里墙上的课程表安排得科学、紧凑,时间排得满满当当。课堂上,老师讲完课,布置作业后却疏于检查。自律的孩子会自觉完成作业,而池沟村的大多数孩子恰恰是不自律的群体。既然老师不检查,他们要么压根儿不完成作业,要么潦潦草草应付一下,更甚者有的孩子直接借同学的作业照抄了事。

晨曦中,窗边隐隐透进一丝清冷的风。

王栋坐在最后一排,看着前面年轻的、随着韵律摇晃的小脑袋,每一个都是一颗七八点钟的太阳。偌大的教室里,孩子们正摊开书本读书。有时是大声朗诵英语课文,有时是齐声诵读语文经典篇目。声音是和谐的,分声部,分音阶,像小提琴钢琴协奏曲,更像莫扎特的《D大调弦乐五重奏》。

早读结束,课间休息之余,王栋把几个孩子集中在校园的一角,抽查他们的背诵效果。一个小时的早读课,孩子们连一篇110字的《出师表》开头第一段都背不下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在一双双惊愕的眼神中,王栋背完了全文。他清了清嗓子,“学习是给自己学的,学到的知识会一辈子印在脑子里。现在距离中考只有3个月的时间了,我要郑重提醒你们:你们要真努力,而不是表演努力。”

孩子们羞惭地低下了头。

光利用周末是不够的。王栋决定把他在冶力关镇冶海小区的宿舍充分利用起来,争取每天都能给孩子们“进补营养”。他让孩子们跟着他一起吃饭,补习完回学校宿舍或者回家。

洛松旦增学习基础非常差,在没有参加“督苗助长”计划之前,数学从未考过两位数。王栋觉得他即便考不上高中,最起码可以上职高,学门技术,将来也能凭借一技之长养活自己。

“他去你那里吃住,我家没钱给你!”洛松旦增的继父听完王栋的想法,一口回绝。

“不用你出钱,吃住由我负担。”王栋压根儿没想过给孩子们增加额外的负担。

“那我也不同意!”继父的态度非常坚决。

第二天晚上,王栋再接再厉,鼓起勇气又去了洛松旦增家。还没等开口,就被下了逐客令,“家里哪有钱供他上高中?我们家的事不用你管。他那么大了,上完初中去打工养活自己就行!”

“如果洛松旦增考上高中,我来供他读书!请相信我,我说话算数。”王栋继续做着努力。

“王书记,我们家的事你不要再管了!我干了一天活,很累了,你走吧,我们要休息了。”

推推搡搡,王栋被赶了出来,“哐当”,大门落锁。

那天晚上,王栋在冶木河边站到凌晨两点。河水滔滔,像极了王栋跌宕的心境。“我做得对吗?我是不是不应该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督苗助长’到底是对是错?”河水无声,扮演着一位耐心的倾听者,完全接纳了王栋的委屈与辛酸。河水亦有声,淙淙复淙淙,带走了王栋内心的踌躇和犹疑。“不管怎样,我都要坚持,我要对得起信任我的家长和孩子。”

4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劝学》

中考考点新城镇有一条主街。每场考试,王栋都目送孩子们进考场。他沿着街道一趟一趟来回地走。脚步放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踱,慢踱,他不能让自己静下来,他要把焦躁与焦急一步步散落在新城的街市上。等孩子们考完试,出考场时,王栋再回到原地迎候他的“部队”凯旋。

好消息来得迅猛,打破了池沟村的宁静。这个偏远的藏地小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欢乐了,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惊天喜讯!一个足以载入池沟村历史的好消息!

2022年池沟村在临潭三中就读参加中考的18名学生,12人升入普通高中,其中2人考上甘南州重点中学合作一中,其余6人升入职业技术学校。洛松旦增差14分达到高中分数线。在冶力关镇、池沟村两委的劝说下,父母最终同意洛松旦增去甘南州卫校继续学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22年的中考结束,孩子们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奔向了属于各自的远方。又是一年9月的开学季,没等召开“督苗助长”动员会,池沟村新一届的九年级学生就已经自发地在周末汇聚到村委会的大会议室里,拿出课本等待着他们的王栋书记。不,是王栋老师。

希望这株苗,一旦在适宜的土壤里落地生根,便会生生不息。新的一年必定会迎来新的生发,枝更繁,叶更茂。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