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历要比二十四节气出现得早,创制于夏朝,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尽管二十四节气也有产生于商代或周代、早已应运于农业生产实践的说法,但真正纳入历法,则最早出现在创制于西汉早期——即公元前104年颁布的《太初历》。夏历以及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先民最伟大的发明创造。笔者一直认为,它们比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重要,更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所迫切需求和广泛需要,因而更具有原创价值、实用价值、普世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匪今斯今,振古如兹”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恒久历史意义,它带给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亿万兆民深广而绵长的福泽,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有的只是一个节气,有的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前者如春分、夏至、白露、大雪等,后者如清明与冬至。冬至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节日?人们为啥要睡好冬至夜?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为何不叫数六、数七、数八或者数十、数十一,而单单叫数九呢?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冬至当日归”
(资料图)
——为啥叫冬至?
杜甫《小至》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一般在阳历每年12月22日或23日,今年是12月22日(即农历十一月廿九日)5时48分1秒交节。
童年时常听母亲说:“一到冬至就‘至’住了。”意思是说,从冬至这一天开始,即由此前的“日缩短,夜加长”,开始渐渐变为“日增长,夜减短”。俗话说:“冬至当日归。”“归”指阳气回归,白昼渐长。俗话也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据《岁时记》云:“晋魏宫中,以红线量日影,日添长一线。”俗话还说:“过一冬至,长一枣刺;过一腊八,长一杈耙;过一年,长一椽;过一清明,长一井绳。”皆指日影日渐增长。
据《太平御览》引《孝经说》云:“斗指子,为冬至。‘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为‘至’。”也就是说,冬至之所以叫“至”,是因为有三个“至”——
一是天地自然之阴气已达极限,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阴气到此已不能再有一丝半毫的增长,即到此为止,走到终极边界,是为一“至”。据明人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时令》讲:“天时长短:每年小满后,累日而进,积三十日为夏至,而一阴生,天时渐短。小寒后,累日而进,积三十日为冬至,而一阳生,日晷初长。《周礼》注:冬至,日在牵牛,景长一丈二尺;夏至,日在东井,景长五寸。”故俗话说:“冬至夜回头,夏至日回头。”
二是天地自然之阳气从冬至子夜开始萌生,所谓“一阳来复”,是为二“至”。据《大戴礼记·夏小正》云:“十一月……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
三是讲“南回归线”问题。诸君知道,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点来回移动的分界线。每年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南半球的盛夏,北半球的严冬。冬至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并始终在南纬23°26′附近和北纬23°26′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循环移动,因而把这两个纬度圈分别称为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冬至之日,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是太阳在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最远位置,故曰“日行南至”,即到达了最南边的疆界,是为三“至”。把“三至”综括起来,即知冬至由来。
“连冬起九”
——为啥叫数九?
俗话说:“冬至入九。”也说:“冬至当天数九,夏至三庚数伏。”清人顾录《清嘉录》有“连冬起九”之说。意即数九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的。冬至是头九的第一天,从此便进入“数九寒天”。
数九之俗起源于何朝何代,没有确切的古文献资料佐证。南北朝时期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为什么要把冬至这一天,作为数九的开始呢?为什么不叫数六、数七、数八、数十、数十一,而单叫数九呢?就笔者粗浅认识,数九习俗与《易经》相关。
据《史记·历书》记述:“黄帝考星历,建五行,起消息,正闰余。”所谓“消息”,即阴阳消长,阴虚为“消”,阳盈为“息”。后来又用《易经》中的十二消息卦(亦称十二辟卦,即:《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复》《临》),来对应夏历从正月到腊月的十二个月,以及每个月份里相对应的节气。《易经》中的每一卦,均由六个爻组成。阴爻(— —)称“六”,表示阴虚为“消”;阳爻(——)称“九”,表示阳盈为“息”。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十二消息卦通过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将春夏秋冬气候的冷暖变化,精准、简括而又形象地呈现并表述出来。
冬至所对应的是十二消息卦中的《复》卦,《复》卦的最下一爻是阳爻,上面的五爻都是阴爻,阴极而阳生,故称“一阳来复”。
自然造化确乎神妙。一阴一阳之谓道。阴生于极热之时,阳生于极冷之时,元亨利贞,循环往复,贞下起元,周流不息。由于冬至夜子时“一阳来复”,又因《复》卦之初爻(阳爻)称之为“初九”,故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一个“九”为九天,九个“九”共有九九八十一天,直到惊蛰后第六天“出九”,数九结束,此时已是春暖花开时节。所以俗话常说:“数九数暖哩,吃饭数碗哩。”又说:“九九又一九,便是春风吼。”还说:“九尽桃花开,农活一齐来。”
关于数九,各个地区流传着不同的“九九歌”。笔者自小听母亲教的“九九歌”是:“头九二九,冻破碓臼;三九四九,牙门叫狗;五九六九,阳婆看柳;七九八九,河塌水流;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十九不消算,地头等饭罐。”
其他地区“九九歌”的版本还有很多。比如:“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丝;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柳絮飞满地;九九八十一,蓑衣兼斗笠。”
顾禄《清嘉录》记录了一首“九九歌”,颇有趣:“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狗躺凉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虼蚤出。”
虽然说“数九数得热了,数伏数得凉了”,但数九天毕竟是天寒地冻时节,因而俗话说,“数九不冻,来年有瘟”“数九不冷又无雪,暑伏之中雨水缺”“数九东风拂脸,来年收成保险”。而且,数九天里刮风下雪,对庄户人来说都是好事。俗话常说,“数九天风多,数伏天雨多”“九里一场雪,伏里一场雨”“九里有雪,伏里有雨,锅里有米”“九里的风,伏里的雨,吃了麦子又存米”等等。总而言之,好风凭借力,瑞雪兆丰年。
“一阳来复”
——为啥要睡好冬至夜?
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云:“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日冬至,井水盛,盆水溢,羊脱毛,麋角解,鹊始巢。……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关于“音比黄钟”,上篇谈大雪时已作诠释,此不赘述。其中“羊脱毛”,对应俗语“大雪猪,小雪羊,过了节令毛自扬”,从小雪、大雪到冬至,也就一个月时间,便开始“羊脱毛”了,恰好印证“过了节令毛自扬”这句俗语的正确性。至于“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德者,得也,使万物获得生机与生命,体现了天地大自然之本性和本质,诚如《易经·系辞下》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也。故《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冬至之夜“一阳来复”,正是“培元养心”的最佳时机。
第一要吃好。俗话说:“冬至不吃肉,冻烂脚指头。”又说:“冬至不吃角角翘,两个耳朵要冻掉。”还说:“冬至饺子夏至面。”这个时节,最紧要的是补充能量,摄养精神,强健体魄,抵御寒冬。
第二要禁欲。不仅是冬至这一天,从大雪到冬至这一个月里,都要“去声色,禁嗜欲”。《礼记·月令》云:“是月也(仲冬之月),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逸周书·时训解》亦云:“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两部分合在一起,大意讲:这个月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时候,阴气和阳气互相消长,各种生物开始萌动。君子斋戒,居处不可暴露身体,安静少动,摒除声色,禁绝嗜欲,安定性情,遇事要冷静,以静待阴阳之消长。这个时令,芸草开始生长,荔挺草开始萌芽,蚯蚓开始盘结,麋鹿的犄角开始脱落,水泉开始涌动。此时此际,尽管万物都在生长,却是微弱的萌芽,故要呵护好它,保护好它。
第三要睡好。据传为神医扁鹊所著的《子午经》讲,“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八日肾”,是最需要保养的。又据宋代大儒邵康节先生讲:“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亦讲:“一阳初动于下,天地生育万物者本于此,故曰天地之心。天地以生物为心也。”冬至,连天地之“心”都可以生,而况人之心乎?故在冬至这一天里,人们尽可以停下手中活计,煮点饺子,小酌三杯,于晚上九十点钟左右早早休息,调养身心,培育元气。俗话说:“睡要睡好冬至夜,玩要玩好夏至天。”
“冬朝大如年朝”
——为啥冬至成为节日?
冬至这天,《易经》有言,所有事务都甩手不干,一律停摆。
冬至在卦为《复》,《复》卦大象辞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至日闭关”,即冬至之日关门大吉不上班;“商旅不行”,即停止一切商业往来贸易活动;“后不省方”,即使君王也不到各地串场子搞视察。一言以蔽之,如果可能,尽量啥都不干!
为什么?据《京氏易传》云:“复(坤上震下):阴极则反,阳道行也。《易》云:‘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坤上震下,动而顺,是阳来荡阴,阴柔反去,刚阳复位。君子进,小人退。……阴去阳来气渐隆。”《史记·律书》亦云:“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并说:“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
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由大儒班固等人将当时全国最牛的博学鸿儒之经学辩论结果撰集而成的《白虎通义》,专门回答了这个问题:“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
鉴于此,把冬至搞成一个节日,不就具有只吃喝不干活的合理性、法理性和正义性了吗?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冬至和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冬至成为一个传统节日,还因为秦朝以冬至为岁首(相当于现在的春节)。西汉之后,冬至虽然不再是“一岁之始”,不过仍将冬至改为“冬节”,官方还是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贺冬”。据《汉书》讲:“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官方的这种“贺冬”庆典礼仪,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到民间。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祖先,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这跟如今的“过大年”不是一样一样的吗?故民间至今流传着“冬肥年瘦”“冬朝大如年朝”“冬至大如年”等俗谚,从中可以想见当其时也,冬至作为节日之隆重与繁华。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