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文:谷川俊太郎:语言的匠人

2023-03-07 10:19:27 来源:教育之家

田原和谷川俊太郎(右)

想要定义一位优秀诗人绝非易事,但我认为可以简短地概括为:他(她)的诗能否经得住时间、读者以及翻译的考验。


(资料图)

也有人说,阅读量高、热卖、能成为话题的诗就是优秀的诗。我对这一说法强烈存疑。无论什么语言,可能都存在轰动一时、昙花一现的诗。遗憾的是,在时间面前,这类作品基本上都是无力的,也是无效的。

优质的诗歌会成为时代和读者的记忆,但与之相比,能被时间铭记才更为重要。因为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此,有必要再追加一个条件——是否能超越诗人的母语。一位诗人的作品只局限于自己的母语读者,或只是被自己的母语读者啧啧称赞,站在母语的立场这固然不错。但如果其作品无法越过母语,或不被母语之外的语言所接纳,“优秀诗人”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毫无疑问这类诗人在外语面前是无足轻重的。真正优秀的诗人,他(她)的作品不仅会在母语中被公认为一流,而且在翻译后也能够继续保持或接近母语中的一流品质。

从明治时期到今日的令和时代,若要说日本现代诗人中谁在国外出版诗集(外文版)最多,谁最受欢迎、最为知名,要非谷川俊太郎莫属。1882年,《新体诗抄》开创了日本现代诗的先河,至今已纵横沉浮、停歇、再出发140年,这期间出现过一些划时代性的诗人。但如果找出几位在时间、读者、翻译三方面的佼佼者,毋庸置疑,谷川俊太郎是在外语中接受度最高的日本现代诗人。

二十几年前,偶然邂逅谷川俊太郎的诗,我便时常感叹:自己是何其幸运,能与这样一位天才生活在相同的时代!我们呼吸着相同的空气,共享着相同的信息,或许偶尔会在同一家咖啡店喝咖啡,同一家商场购物,同乘一架飞机或一辆地铁……如若好运降临,说不定还能和这位天才不期而遇。偶然接触他的诗并成为他的译者和研究者,是我做梦都没想过的事,这一切得感谢命运的安排。

绘画界、音乐界、文学界、建筑界、影视界、体育界……各行各业都存在天才般的人物。他们被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追捧,不会败给时间。可我总觉得,也许唯有诗人中的天才是亘古以来被神明所特别眷顾的吧。且不说其他国家,单说唐朝诗人里,便有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等。他们都是战胜时间的诗人。如果说日本的松尾芭蕉,大家立刻就会想到他被后世赋予的“俳圣”美名。

几乎与孔子活跃于相同时代的欧洲文学源头——圣人柏拉图曾如此定义诗歌:“诗是天才恰遇灵机精神惝恍时的吐属,是心灵不朽之声,是良心之声”。他用到的“灵机”(灵感)一词在《圣经》中也频繁出现,充满神秘色彩。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指神吐纳的气息,来无影去无踪,却与神性息息相关。这样看来,身披神秘面纱的“灵机”应是与神明最为接近的词语。杜甫等诗人处于盛唐,而开创了盛唐诗风的初唐诗人、时任中书令的张说也在诗中写到过“灵感”:“诏书期日下,灵感应时通。”还有一位唐朝诗人刘昭禹作诗解释“灵感”之意:“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有人说“灵感”是自古以来专为诗人诞生的词语,我十分赞成。

虽然“灵感”一词在现代被广泛使用,但在中国古代,据说它是诗人和诗歌的专属词语。外国作家和诗人谈论灵感的也不在少数,法国现代小说之父巴尔扎克说过一句有趣的比喻:“灵感是诗人的女神。”谷川俊太郎拥有着旺盛的好奇心,是等待“灵感”降临的“灵感型”诗人。他的这些特质说不定也是与生俱来的。实际上,他的诗人形象更符合那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用一个公式描述则为:天赋+勤奋=谷川俊太郎。我相信,无论是何等的天才诗人,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勉与努力,锲而不舍地读书、思考与写作,只一味凭靠那点天赋才气去写诗,其创作生命定会是昙花一现,很快坠入江郎才尽的泥淖。谷川俊太郎也不例外,如果没有惜时如金的勤于进取,就不会有八十多册形式多样的原创诗集、二百余册绘本以及几十册随笔、剧本和译著的出版。他甚至还涉猎影视创作。

迄今为止,我与谷川俊太郎一起参加过无数次的国内外诗歌节、广播电视节目等活动,也进行过很多次访谈与对话。他为人的谦逊态度、珍惜寸光的品质比起他的天才性更加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一有时间便马上翻开新买的书静心阅读。每每回想起他戴着虹色框眼镜沉湎于字里行间,宛如帅气十足的王子一样完美的身影,我都不禁感叹,即使是天才也要这样日积月累的努力啊!执教东北大学在仙台生活的几年间,我曾把跟他的合影贴在书桌前的墙壁上,并不是崇拜,而是为了用他的笑颜激励偶有懈怠的自己:要像谷川一样每天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谷川俊太郎偶尔会在公开场合半开玩笑地说:“没上过大学让我感到自卑。”可事实上,他现在的知识储备足以媲美一座小型图书馆。半个多世纪以来,谷川俊太郎与活跃在国内外第一线的诗人、作家、研究学者、导演、音乐家等做过无数次的对话和交流。每一次,对话的另一方大都会一边看着事先准备好的笔记或偶尔用笔在本子或纸上写着什么一边发言,可从未见过谷川俊太郎手中拿过任何东西,只是偶尔微微摇动谢顶的头颅,大脑如电脑般飞速转动,侃侃而谈地雄辩,应对如流。

我经常想,方法诗人与本能诗人兼备的谷川俊太郎,他高质多产的创作能量到底从何而来呢?或许有人第一时间会想起他创作了许多爱情诗,便以为其灵感应来源于那些他不断讴歌和热爱的女性。但细想之下,这一能量绝不源于别处,而是潜藏于他内心深处的温柔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就是对于他者、对于自然万物的至高无上的“大爱”。

巨大的同情心对于诗人来说或许就是“灵感”的来源之一。他创作的诗歌类型丰富,相继出版过抒情诗、叙述诗、讽刺诗、儿童诗、语言游戏之歌系列等各类文体,在一次次华丽变身中不断追求创新与变化,超越自我。

自康德以理性主义奠基近代哲学思想以来,“真善美”便成为人类的终极理想和目标,并被文学艺术界所广泛接受。中国古代的许多圣贤和文人也会经常提及“善”与“美”,可是不会将其拆开去理解,而是经常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去使用。中国最早的语文工具书《说文解字》中也将其二者解释为相同意义。这两个字对于属羊的谷川俊太郎来说很有意思,用他自己的幽默比喻就是“吃纸的羊”。“善”即是“美”,“美”即是“善”。俯瞰他广阔的诗歌世界,“美”远远凌驾于“真”和“善”之上,真正引领甚至主导着他的诗学走向。毫无疑问,他通过诗歌的语言(词语)构建“美”,他活用语言的多样化创作诗篇,用丰富的形式、节奏、声音和色彩妆点“美”。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诗是语言不确定性的产物。语言对于谷川俊太郎来说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存在,是生存,也是生命本身!他绝非刻意为之,而是实实在在活在自己的语言中。因为语言有着无限可能性,意义却总是有局限性的。如此一说,貌似谷川俊太郎是一位语言至上主义者。如果你反复品读他的诗,便会发现语言如同他的宗教和信仰。他一生孜孜不倦,尽最大努力构筑自己的诗歌王国。有时,我愿意把他想象成深谙“无”和“涅槃”之道的巫女或深山老僧。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我更愿称之为现代诗圣。

想要分清语言和意义这二者的主次关系并不容易。意义紧紧依附着语言,语言因意义而存在。索绪尔在自己提出的语言概念“能指”和“所指”中明确表明:意义是通过语言成立的。意义一旦失去,可以再生,也可以摒弃,但语言却永远不会消失。依次来看,无论源于偶然还是必然,谷川俊太郎都是语言的追随者,他深知无论写实还是虚构、具象还是抽象,调侃还是反讽,语言都可以给予人们感动和思考,语言比意义更加拥有贯穿时空和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想必也是他尝试创作节奏先行“语言游戏之歌”系列韵律诗的动机之一。他创作的那些意义先行的诗歌,也很少会让人感觉到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比起意义,语言与生命、日常生活、呼吸、灵魂、气味、想象等建立紧密的联系。因此,语言带来的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表现美等丰富地存在于他的诗歌之中。当然,这些美不局限于表面,而是发展成更深层次的美,化为审美意识一直支撑着他的诗作。

诗人是由语言构成的。由于用语环境的不同,风格、节奏、气氛也不尽相同。从语言就可以判断出一位诗人诗歌生命的长短。一首诗中只有语言的“发现和飞跃”似乎还不够。富有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语言,如果不能兼备思想性和精神性,其构成的诗歌也不会具备贯穿时空和触及灵魂的力量。至今为止,谷川俊太郎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的语言,且大部分诗作在公开发表或出版前都是经过再三斟酌、修改而成。

在听得见蓝天的涛声的地方

我似乎失落了

某个意想不到的东西

在透明的昔日车站

站到遗失物品认领处前

我竟格外悲伤

——《悲伤》

蚂蚁因它们的小而幸存

蝴蝶因它们的轻而没有受伤

优美的语言也许能耐得住大地震

但此刻我们还是谨言慎行,将心中沉默的金

献给压在废墟下的人们吧

——《蚂蚁和蝴蝶》

谷川的这几首短诗中,运用的语言都是由汉字和假名组成,并不晦涩难懂,却生动保留了意义的深远和多样性,将流畅的语言和内在韵律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语感)。用我以前写过的话就是:“从抽象中提取具象,从具象中呈现抽象。用平易的语言表达深刻,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复杂。”

如果认为生命的质感取决于人生的态度,那么诗人对待世界和他者的态度就会反映在作品中。倘若诗歌是理解时间的真理,那么诗歌便没有边界。日语也好,法语也罢,无论什么语种,都存在语言自身的局限性。但优质的诗歌是超越语言的,将不同语言之间的界限抹去。这就将问题转移到了“怎样让诗歌超越语言和地域”的翻译学问题上来了。

为什么有的诗人在自己的母语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却不被外语接纳、不被外国读者认同呢?为什么有的作品在母语中被视为一流,翻译成外语后就沦为二三流呢?谷川的诗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却没有失去在母语中的质感和意蕴,跟母语读者毫无二样地引起域外读者的共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直以来,他笔下的日语并不特别,是所有日语母语者每天使用的语言。但为何一经他手,通过他心灵的过滤与洗涤,日语竟拥有了不同寻常的魅力呢?即使是已经翻译了他二十多本诗集的我,也常会感叹称奇。

各种原因还要究其作品。一首诗能否被外语接纳,或成功地移植到外语中,不能只看翻译本身。我在一次演讲中,曾把不被外语接纳的诗歌特征归为以下五点:文本的封闭性;缺乏普遍性;内在的“小我”与个人情绪表现得无可挑剔,但缺乏与外部广阔世界和宇宙的关联性;空洞的抽象性;仅仅停留在感伤的层面。

阅读谷川俊太郎,他的诗很少有展现出以上五点。谷川俊太郎从不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社会或时代,而是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尽情地去发挥想象,把视野开阔、思想深刻的语言根植于大量作品中,使其发芽、开花、结出丰硕果实。他是面面俱到的诗人,完美地平衡着感性、知性、想象力、技巧等诗学中不可欠缺的要素。他眼中的世界,口中的日语,想象力的表达,诗作里的“真善美”等,顺理成章地与“意识”融为一体,使其作品展现出强烈的完整度。他是诗人,是学人,更是语言的匠人。

2020年,他出版了带有纪念性意味的诗集《米寿》,以此记录在人世间生活的88年。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的谷川俊太郎,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诗歌质感,似乎都看不出有衰退的迹象,仍然作为一名语言健将积极活跃在诗坛第一线和世界舞台,我想正是诗歌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和生命活力吧。

无论是谁,肉体早晚都会随着岁月衰竭和消逝,但谷川俊太郎的诗却永远不会褪色。对比他60年前和30年前的诗歌作品,不仅不会感觉到时间的变化,即使现在读起来也仍充满新鲜感。他的诗歌形成了“谷川流”独自的日语现象。通过他的诗,你会发现日语竟是如此美丽、浪漫、富饶的语言。这也将是日后许多学者和读者尤为关注的语言现象。

三年前,我在翻译《松尾芭蕉俳句选》时忽然意识到,谷川俊太郎与和他相隔400年的松尾芭蕉竟是如此相似。我虽然不知道芭蕉的长相和性格,也不知道他们俩是否都是不足一米六的海拔高度,但他们却拥有着相同的不会被时间磨灭的天赋,以及潜藏在诗句里那股巨大的沉默的力量。纵观谷川和芭蕉的诗作,他们都将语言作为第一要义。

古池塘,

青蛙忽地跳入,

水声响。

松尾芭蕉的这首俳句被译为众多语种,为世界熟知。比起它的意思,是语言的超凡性使其成为了一首完成度和艺术性极高的俳句,可以说把美表现到了极致。在时间的淘汰和一代又一代人的阅读中,如同黄金与珠宝,愈发璀璨夺目,照亮我们。作为日本的古典诗歌形式,只有一行十七个音节的俳句虽与自由现代诗类别不同,但作为诗歌的本质并没什么两样。芭蕉和谷川应该是日语之外的语种里最为知名的两位东亚诗人,一位古代,一位现代。他们俩都是语言的匠人,以无比敬畏之心对待语言,所以他们的作品攻破了时代和社会的壁垒,跨越了语言的界限,最终也突破了诗人自身的局限。

(田原,旅日诗人、文学博士、翻译家。1965年生于河南漯河,90年代初赴日留学,现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教授。出版有汉语诗集《梦的标点——田原年代诗选》、日语诗集《梦蛇》《石头的记忆》等。)

关键词: 毫无疑问 语言游戏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