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二毛:把诗歌与美食的“灵韵”传递给更多人​

2023-03-08 08:07:07 来源:教育快播网


【资料图】

诗人二毛

在小红书平台搜索“天下盐”川菜馆,许多游客打卡分享。有人为它是电视剧《小敏家》取景地而来,有人为感受“天下盐”所在地北京南新仓独特的文化氛围而来,还有人听说,店名是著名诗人张枣取的,店里有“连环画诗歌菜谱”,而老板二毛不仅是一个美食家,更是一位诗人,一个诗集和菜谱的收藏家。本次专访就在“天下盐”进行,二毛将一本本泛黄的书册铺满整张餐桌,像介绍一道道美味佳肴一般,兴致勃勃地分享着他的收藏。

“我收藏诗集的标准,首先是现代诗,而且有个时限,基本上是截至上世纪80年代的诗集。诗集版本是越早越好、越老越好。此外,很重要的,得是我喜欢的诗人。”二毛首先展示的,是20世纪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1942年出版的英文原版《四个四重奏》和翻译家赵萝蕤1937年首译的《荒原》中文版原版本。他把书从塑料保护套中取出来,两本诗集装帧都很简洁,英文原版封面只印着诗集和诗人的名字,中文译本的封面则是蓝色的边框、红色的“荒原”汉字,还绘着一条小巧的红色的龙,颇有年代感。二毛说,“艾略特是一位真正的大诗人,年轻时第一次读《荒原》是读不懂的,只有反复经年地读,才能体味到它的广博与深邃”。除了艾略特,他还收藏了庞德、里尔克、弗罗斯特、保罗·策兰、奥登、帕斯捷尔纳克等近百位外国名家不同年代的原版诗集,“触摸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语言、不同装帧的名家原典,让人感觉自己置身在另一个时空,好像能想象出这些诗句刚刚被写出、刚刚变成铅字的样子”。

二毛的中文诗歌收藏主要是民国时期现代诗人的新文学诗集,包括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初版、再版在内共200余种,比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的《尝试集》以及郭沫若的《女神》、徐志摩的《猛虎集》、李金发的《微雨》《为幸福而歌》、何其芳的《预言》等名家名作,甚至还有相对少见的鲁迅诗集。对于这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耀眼的诗歌大家,二毛尤其感叹他们丰厚的学识、对多国语言的精通,“他们阅读了大量外国诗歌原典,既能创作又能翻译,这是很多当代诗人不具备的素质”。此外,二毛的收藏也从个人爱好出发,关注着艾青、戴望舒、卞之琳等名家作品,对于最钟爱的艾青,他陆陆续续收藏了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艾青相关的文献约80种,不仅包括《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等诗集,还有《诗论》《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等文论集。二毛说,艾青的诗歌不仅充满激情,还具有先锋性,他是很早在诗歌中运用口语的诗人,比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口语诗早了几十年,同时他深耕诗歌翻译、诗歌理论,为中国现代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教材里、在今天出版的诗集里读《雨巷》,你能想象出那个年代油纸伞的样子吗?”对二毛来说,答案是不能。这也是二毛除了原版诗集,还收藏了民国时期不少刊载名篇的文学杂志的原因。比如1934年刊发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春光》杂志、1928年8月首发了戴望舒《雨巷》的《小说月报》。正如二毛所说,翻开这些杂志,你不仅会为触碰到“名篇的诞生”而惊喜,还能在杂志的目录、插画、排版、同期的作家作品中感受到那个时期文学乃至社会的整体风貌,品味经典作品最初的魅力,“一首诗发表在杂志上,从手稿变成铅字,对诗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时刻!在接近一个世纪以前的《小说月报》上读《雨巷》,我对‘油纸伞’产生了更多、更具体的想象”。

二毛的第三类诗歌收藏,则是回到起点、根植在他成长过程中的收藏。上世纪70年代中期,高中时代的二毛开始逐渐接触到一批诗歌启蒙读物,比如贺敬之、郭小川、艾青、普希金、莱蒙托夫等诗人的诗集,心中种下了诗的种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二毛在四川亲历先锋诗歌运动,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大量民刊和诗人手稿。此外,二毛还收藏了一些刊发了对诗歌界有着重要影响的文章的报刊,如1980年5月7日的《光明日报》,这期报纸刊发了谢冕的诗歌评论《在新的崛起面前》,可以说是当年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观念。再如1986年在《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上分别刊发的“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崛起的诗群”等“诗歌大展”专版,曾在全国数以百万计的青年诗歌爱好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二毛一边展示报纸,一边介绍这些诗文诞生的背景,并感叹,“读文学史,可能只能读到一些流派的名称、大致的概念,只有读原典,切实地阅读这些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才能真正理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二毛是从上世纪80年代过来的一位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他收藏诗集,一方面是为学习诗歌写作,另一方面也是对诗歌爱好的拓展。参观二毛的收藏,令人叹为观止,我想称之为‘一部被私藏的诗歌史’。”正如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敬文东所说,诗歌发表最初的版本,往往具有本雅明提出的艺术品诞生之初的“灵韵”,阅读经典作品的初版本,更容易产生对文学经典的敬畏之心。诗人臧棣也认为,二毛的诗集收藏不同于普通收藏者,“他的眼光非常独到,不是什么诗集都收,他有自己的文学审美和判断,看他的收藏,常常唤醒我多年前的阅读记忆,好像透过这一部部诗集,能更好地理清诗歌发展内在的脉络”。

再回到“天下盐”,二毛介绍,店名是诗人张枣取的,取“盐乃百味之首”之意,以盐作为调料至高的包容性寓意人生的境界追求。作为美食家,二毛对中国历代菜谱的收藏甚至早于诗歌,共有近4000种。他向记者展示了几本颇具代表性的菜谱,如清代棉纸木刻本的袁枚的《随园食单》,1923年在美国纽约出版的《中国美菜》,1945年在美国出版的《中国食谱》,几份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北京饭店、上海和平饭店的菜单,甚至还有一些各地烹饪班的培训材料。二毛说,看老菜单上菜肴的价格,就能判断出菜单大致的年代,也能感受到那个时期的人们爱吃什么、怎么吃,这是从饮食文化出发的人文和历史研究,也是他收藏菜谱的一大乐趣。

二毛认为,诗歌和美食一样,需要想象力。美食讲究食材、火候、调味,诗歌也需要素材、灵感和提炼,写诗需要领悟,更需要拿捏“火候”。为此,二毛创作了一批“美食诗”,基本上为“天下盐”的每一道菜都写过一首诗,还制成了别致的“连环画诗歌菜谱”,令许多食客慕名而来。黄氏牛肉、火锅、蒸鸭、酸菜、千层馒头、竹叶粽、菠菜、熟藕、腐乳、酱姜……所有食材、调料、菜品,都可以入二毛的诗,他将美食与诗歌融合起来,发掘着日常生活的诗意,常有精彩的发现,如《鱼圆》中“我看见/在鲜里的鱼/游进香/游进细/游进嫩/继而游进味/游进道/游进圆/游进吃口”,还有《温面》中“我看见/天空这口锅/煮着光线的龙须面/或者/丝丝小雨的细面”。读二毛的《二毛美食诗选》《妈妈的柴火灶》《味的道》,仿佛文字也有了味道,诗意在味蕾间绽放。

正如本雅明所说,对一位真正的收藏家来说,一件物品的全部背景会累积成一部魔幻的百科全书,此书的精华就是此物件的命运。二毛几十年来为一部部老菜谱、一本本旧诗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它们撰写文章,讲述它们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努力让老物件在他的手中“复活”。二毛说,未来他希望能将他的收藏进行数字化,在线上举办展览;呼吁建设现代诗歌名家原版文本博物馆;线下积极筹备“现代诗歌名家原版代表文本展”,希望展览能走进各大城市、各个高校,并结合展览开展相关讲座,分享诗人、诗歌背后的故事,把诗歌的“灵韵”传递给每一个学习诗歌、热爱诗歌的人。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