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比剧本精彩。这几年,我陆续接触到几位陕西脱贫致富路上的先行者,看到他们身上闪耀的光。写出来,不仅是为他们喝彩,也想让更多人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
蚌病成珠
他伸出光秃秃的手掌,说:“护理没问题呢。”他的妻子在旁边大声说:“他都没手指头了,还写毛笔字呢。”
【资料图】
没有见到张同科之前,我总认为“心灵鸡汤”多矫情。比如:“不要哭泣自己没有鞋子,还有人没有脚。”生活里,谁真就不幸没手没脚?可见到张同科后,我明白:“坚强勇敢,自立自强”从来不是写在纸上,它们含着血泪,都是日夜付出。
在张同科的成长里,生活的苦难从来都是真的。母亲多病早逝,家里剩父亲和兄弟三人。哥哥老实笨拙,弟弟聋哑神志不清,这是生活安排给张同科的一手烂牌,少年的他喜好读书又能怎样?比起馒头面条,语文数学是多么苍白。哪怕他真心爱读书,挑灯夜读,读到眼睛近视也换不来白面馍馍。生活用近乎残酷的方式让他接受了现状。初中没毕业,张同科辍学了。不到20岁的他做了这个家的主人,成了顶梁柱。他开始和无数庄稼人一样关注四季和天气,操心粮食和蔬菜,用日复一日的劳作换吃喝。让家人吃饱穿暖,是最低生活保障,也是他最大的渴望和本事。
生活在张同科艰难的日子里安排了一丝明媚,他娶妻生女,这个沉重的家里多了些生机。可世事难料,2010年,45岁的张同科在私人作坊打工时不幸被轧了双手,两只手只剩两个大拇指和两个手掌。被欠3万块钱工资,索要无望时,张同科向命运低头了,站在北干渠上跳了下去。命不该绝,张同科被人救回来了,可没有人告诉他,往后该如何撑起这个家。
和张同科聊天时,我不时看他残损的手掌,他坦然地伸出手,丝毫没有在意我的凝视。他不知道,我不止一次想起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毕竟属于文学,张同科不需要赞美,他需要一份工作。2014年,重生的张同科背水一战,用一双残损的手和生活继续较量。手残的他脑筋灵活,在宝鸡住院时,他发现有很多住院病人家里人手紧张,需要陪护病人,这是一个就业机会。伺候病人的能力,他有。
还有好事接踵而来。2016年,村里落实扶贫政策,张同科家享受补助,八旬的父亲生活有了保障,哥哥养了两只羊,他还能为老父亲和弟弟煮好一日三餐,这让张同科欣慰不已。可妻子身体多病,女儿上学需要钱,他还有沉重的担子,这个家不能一直靠救济。村上镇上干部多次和他沟通,鼓励他积极生活,他也开始想出路。
张同科在岐山县医院找到陪护的工作。他用残损的手掌给病人送饭端水,帮病人翻身下床。经过几年的总结揣摩,张同科还学会了为病人做简单的推拿按摩和康复辅助治疗。这时的张同科,早已忽略了自己的残疾,因为有更多的人需要他。在这一份工作里,他不但挣到家用,更找到了自信和快乐。
张同科在医院做得熟了,渐渐出名。更多需要护理的病人家属都联系他,他成了雇主与护工之间的联系者。他深感村里人挣钱不易,便投入大量精力奔波联系,为有做护理想法的人讲解如何陪护病人,介绍他们做护工。最多的时候,他联系二十多个同乡,组成一个随叫随到服务贴心的“服务队”。张同科的队员,要么是年纪偏大找不到工作,要么身体不便干重体力活。可陪护病人,这些队员都能做到妥帖周到,日夜陪护,照顾好病人替家属分忧,队员也有了收入,真是两全其美。
两年后,张同科和他的团队,已经成了表彰大会上分享脱贫经验的人。2019年,张同科的女儿读完大专,学护理的她最终和父亲一样,选择为病人和家属分忧的工作。
张同科在宽阔的院子里,给我讲曾经照顾过的病人。他说:“你不知道,人得了病可怜得很!尤其是不能动弹的病人。”我担心地问:“你怎么为病人做推拿?”他伸出光秃秃的手掌,说:“护理没问题呢。”他的妻子在旁边大声说:“他都没手指头了,还写毛笔字呢。”他俩大声地笑了,我也没了顾忌,细细看了他的手掌。人要活得坚强坦荡荡,就该是他这般模样。
这天,张同科本来有护理工作,我通过镇上联系,他才得回家一趟。临走时,他想去老屋看一眼老父亲。司机一直催促,他只能一路小跑着奔向老屋。屋前,一片麦子将熟,坐在门口的老父亲远远看见儿子,起身相迎。张同科问候父亲身体,和哥哥说了几句,问了家里两只羊。这一切,我远远地看着。我拍下夕阳余晖里的父子三人,此时的张同科浑身是光。
猪崽与梦想
扶贫,扶的是有梦想之人,成全的是缺一把力的人。
我去李长林家里时,是腊月二十。快过年了,村里已有人扫舍,李长林老两口提着水桶,在刷洗大门外的瓷砖墙面。
院子偌大,人一脚踏进去,满眼阳光。屋舍俨然,平房四间,加上灶房和草料棚,才占院子的三分之一。院落中央一大块空地,一半水泥一半黄土地,两棵大树高出院落像两个哨兵。一棵楸树,一棵洋槐,长得端正颀长,像高大魁梧的李长林。这位1952年生的属龙老人,朴实和蔼,说话前总是微微笑,露出稀疏的牙。我直呼:“你可不像个老人,腰板挺得直,走起路像个解放军。”李长林的老伴听得笑了,她说:“可不,他当过兵。”
李长林多年养猪,吃过养猪的亏,也得过养猪的利。2016年,市政府在益店镇做试点养殖,利民政策优惠大,直接给农户发5只猪崽,农户自己掏钱买猪崽,政府每只猪崽再补贴百分之三十。那一年,李长林买了8只猪崽。他为养猪买了饲料粉碎机,还为村里养猪的人家加工饲料。他还种了六亩小麦和一亩核桃树。这样勤快的人,应该有好日子的,他很快脱贫了。可李长林供两个儿子读书,妻子患多种慢性病。2018年遭遇猪瘟,他们两口子夙兴夜寐养了一年猪,几乎白干。这几乎要把一个硬汉打趴下。
李长林的大儿子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广东,挣钱不易花销大,可他被父母土里刨食的吃力劲吓怕了,说什么也要努力自拼。说起大儿子未婚,李长林不笑了,老伴更是忧心忡忡。我拍着她的肩膀说:“大娘,下次你给帮扶干部说,我大儿子还没媳妇,我二儿子结婚还没娃呢。”她一扭头说:“这事不算扶贫么。”陪我一起去的镇上干部被逗笑了,连声说:“算呢,大娘,扶贫真有这一项呢。”李长林老伴嗔怪着说:“瞎说呢。猪崽的事找镇上扶贫还差不多。”我问她:“猪崽能有啥事?它们还感冒咳嗽闹肚子?”我本是随口一说。不料她认真地说:“养猪不会给猪看个小病,那还咋养?打疫苗,给猪崽配日常的药,我都能做。”李长林在旁边补充:“对呢,你姨刚给猪崽喂了感冒药。”她骄傲地说:“我文化程度比他高,我初中毕业呢。要不是常年有病,我能干的事更多。”
这时我才明白,李长林为何要巴巴地把两个儿子供着读书,如今,他们一个在广东,一个在广西。李长林是老兵,每月领650元的军龄补助。在南官庄村,李长林行过万里路,他的老伴也读过书,这样的人家哪怕在农村,心也向着远方,眼光不会囿于一日三餐。国家有好政策,他就会积极响应。科学养猪,稳中求进让他真正把养猪当事业。扶贫,扶的是有梦想之人,成全的是缺一把力的人。
2020年,毛猪最高一斤卖19元,一只出栏猪卖到4500元,除去饲料费用,一只猪能赚3000元。这一次,李长林卖了20只,净赚6万元。说起这事,李长林笑得露出大门牙,笑里带几分庄稼汉的满足和骄傲。他补充:“这才补了2018年猪瘟遭的亏空,又花2万元扩建猪舍,修彩钢棚,冬天外加一层塑料大棚保暖,用5只250瓦灯采暖。这都要钱呢。今年猪崽圈还装了两个电热床。”我怀疑自己没听清他说的,反问:“猪崽还要卧电热床?”李长林的老伴抢说:“电热床都是我接的电源。猪崽可聪明了,它们自己知道寻暖和处。一个电热床上能卧12只猪崽取暖。”我感觉不可思议,可又一想,前几天零下14摄氏度,冰天雪地里猪也怕冻啊。
李长林说:“人说:‘猪离母,四十五。’这几年猪价涨得快,基本20天的猪仔就卖了。这就更难养,时时要操心。猪舍里冬天照暖灯,夏天开风扇。”他带我去看塑料棚下的猪崽圈。才揭开塑料棚,热气就一下子冲出来,浓烈的气味让人窒息。我屏住呼吸,拍了几张照片,眼睛酸,还是不能适应,赶紧出来透气。李长林关好猪舍门,把塑料棚盖严实,他不好意思地说:“下午正暖和,猪舍里面气味的确有点大。不过习惯了就没事了。你看,这些猪崽都活蹦乱跳。”我问他:“平时你进去多久?”他挠挠头说:“早晨7点半,下午4点半,喂猪简单,主要是清理打扫粪便,冲水。”我又想起一个问题,猪舍在后院,刚刚我们坐在前院聊天,竟没闻到一丝异味。李长林老伴说:“人和猪住得近,一天不打扫,味道就飘得到处是。”
我想看看他们的家常生活。李长林的老伴带着我,一间房一间房参观。房间里窗明几净,二儿子婚房的茶几上放着一兜橘子,一兜猕猴桃。她要给我拿橘子,被我挡住了。再过三天,二儿子和媳妇要回家过年。她嘴上虽数落儿子走得远,心里还是惦记着呢。厨房里摆着一溜儿崭新调味瓶,我调侃说:“儿媳妇回家,你可得杀一头猪呢?”她装着很严肃地说:“一头猪吃得完吗?不是我舍不得猪。我儿媳妇回家时还带腊肉熏肉哩。”
我说:“大娘,你现在的日子比我幸福。”她笑眯眯拱着手说:“政策好着哩,我就是病多。”后面的话没说完,我们都笑了。带病活着的人多了,可她的儿子归期可待,能晒着太阳,养着猪,守着院子过安稳日子,已经是一种幸福。
走出村子很远了,我还能看见李长林家的两棵树。树高高伸展枝丫,像和蓝天对话。冬天的树,树皮下的汁液正在汩汩流淌,能让人看到生命的力量。我又想起李长林的笑,仿佛楸树槐树盛开着花。
果园智慧
在秦地,秦冠苹果多被淘汰,一般只留做授粉树。可温常生特意留了半亩秦冠。一个冬天的转化,秦冠苹果甘甜绵沙。
庚子年冬天的尾巴上,天气好得出奇。解冻了的土地一片酥软,小麦、苹果和核桃,蒜苗、菠菜和葱,暖阳给万物带来生机。离村子不远的苹果园里,修枝的,整理支架的,家家园里无闲人。
我和镇上帮扶干部去找种苹果的老人温常生,他正听着收音机修剪树枝。帮扶干部远远打声招呼,他停下手中活。今年70岁的温常生面色红润,看起来精神得很,他穿着长长的蓝布大褂,像个技术员。我开玩笑说:“叔看着就像老工人。”他笑一笑,招呼我往园子外面去。看他的篮子、水杯、收音机都在地里,我说:“太阳正好,我们就在苹果树旁说说话,让苹果树也听听你的辛劳。”他把收音机关了,认真地搓搓手,等着我问话。我倒不自在了。我说:“来时路上,我听说你去年得了第二个孙子,孙子孙女齐全,你每天干活都开心吧。”一句话像挠痒痒,他笑得合不拢嘴。
人不就是活个盼望吗?让温常生开心的是靠技术种好苹果园,日子随着果园的扩大蒸蒸日上。苹果树和孙子,都是他的希望和盼头。
园里满眼的苹果树,可我看,它们比隔壁园子的树纤细瘦弱。温常生骄傲地说:“我这树新呢,去年才挂果,能结果子到2035年呢。去年,就这点地,我套果袋1.4万个,卖了1.6万元呢。”如老母亲夸孩子,他的言语里都是怜爱。我在心里算,1万多个袋子,要套多久?1万多个果子要摘要存要卖,一个一个果子过手,人要花费多少时间?我问他:“你可知哪棵树上果子味道最好。”他沉浸在喜悦里,说:“施有机肥的果子个个甜。猪粪稀薄还要发酵,我施的可是正经羊粪,从山里买,一方要花150元哩。”我来时,地头的确堆着羊粪。不等我问,他又说:“这园子有220棵树,除非下雨下雪,我没一天不来。别说哪棵树的果子好坏,你就问哪个枝条留多高,能结几个果,我都知道。就像我自己的手指头,能不熟悉嘛。”
南官庄地靠北山畔,早晚温差大,中午光照好,这里种苹果的农户多。1993年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建2亩果园一户补助5000元。扶贫政策带动了一批村民种果树,随后就有人建果库。在这里,苹果的自销外销一条龙,有效提高了村民收益,也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温常生的这片果园已有7年,他亲自嫁接,第5年才挂果。任他经验丰富,选芽条也有不好的时候。富士果子要条红,不好的结出片红果子,口感就差些。用5年的时间等一个枝条挂果,如果正是想要的滋味,就是功不枉费。可一般结苹果的枝不抽条,做芽条的枝在选择时就有看运气的成分。纵然温常生多年种苹果,无数个冬天帮乡亲们剪果树,也无法避免嫁接出不满意的果子。我的身后,有十几棵果树被拦腰砍成树桩,这是要重新嫁接的树。我有点惋惜,这一砍又得等2年。他豁达地说:“不影响,树结多少果是定数。种苹果这么多年,我是看出来了,这树结果子像人行运,也有大小年之说。你不能指望果子年年结得像蒜鞭一样繁密。树也要休息啊,可不要负载过头。”
温常生老人说种树,我听着却像论人生。我换个姿势站着,不着急走了,我想再听听他说说种树。温常生坐在小板凳上,摸出一溜纸,捏出一撮烟丝,就在膝盖上卷出一支烟。夕阳照得他浑身金黄,他吸的旱烟一阵明灭,一缕轻烟随着风穿过整个园子。我问他:“你最远去过哪里?”他说:“广州,香港。”
吓我一跳。本想他日日守着果园,去趟省城都不容易。他说:“我大哥在香港,侄儿接我去的。”我问他:“香港好不好?”他咂巴着旱烟说:“路太窄,楼太高。地方窄卡人,不舒服,还是苹果园里畅快。”我们一起大声笑,我靠的苹果树跟着颤动。我问他:“你是开过眼界的人,你觉得互联网好不好?”他竖起大拇指说:“你别说,高科技就是好。我儿子出车祸腿受过伤,现在他在冷库上班,他拍视频在网上卖苹果呢。”我见过村里的果库,很大的两个。冷库一斤果子收两毛钱的保管费,附近的果农把苹果存果库,随卖随取,能放到5月。南官庄村的果蔬产业链已经建起,生产销售一条龙,村民在家门口就把生意做了。
温常生的女儿在贵州,家里的苹果也靠她直销。老父亲种的苹果好,年前总能卖完,女儿想从别人家补货,温常生严厉制止。他说:“咱不能贪图几个钱,坏了口碑。年年卖,要让人年年想着。”网上发货时,他也有规矩:“苹果2.3元一斤,50元包邮是10.6公斤。12斤内邮费都是一个价,那咱就多装一个苹果。一个苹果在咱家不值啥,能让买家心里舒坦。”
我不当这是经营之道,这是人之厚道。他说:“现在人的素质都高,果农也要与时俱进。十几年前,果园里要搭帐篷,果子熟了要日日看守。如今,果子红一片,没人糟害。”我问他为何不种溏心苹果。他说:“溏心苹果晚熟,农历十一月,咱们这里也气温回暖,若等十二月初下果子,成熟度高,转糖率就高。可这片果园没形成大规模,果子会被鸟儿啄。绷网子,套袋子都不顶事啊。”我也叹息,可又不能怪鸟儿。这几年大环境治理得好,鸟雀明显增多。温常生说:“今年,我的几棵火晶柿子树丰收了,除给鸟儿留一些树顶的果子,火晶柿子全被卖到黑龙江,一斤7毛钱,我也收入两千多元呢。”人和鸟做邻居,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真是其乐融融。
我换一棵树靠着,问他:“栽苹果树有讲究吧。”他说:行距4米,树与树之间不超行距百分之八十。就像妇人纳的鞋底,要错开空间,保证树的光照。树的落头,拉枝都按这原则。我笑说:“你这老师好,讲的话我是外行也能听懂。”他说:“没啥秘密。镇上有技术员,视频里也能学。”
这位朴素的老人,思想一点都不落伍。他抽着13元一斤的旱烟叶,可懂的是当下大势。在秦地,秦冠苹果多被淘汰,一般只留做授粉树。可温常生特意留了半亩秦冠。一个冬天的转化,秦冠苹果甘甜绵沙。年集上,他拉车子卖卖秦冠,顺便也见见老友们。
夕阳西下,我深一脚浅一脚从果园出来,温常生送我们。我说:“田里这么大的空地,咋不种葱?葱价高得惊人。”他笑笑说:“地要缓着用,结好果子就行。”我问他:“你还不回家?”他指着水杯和收音机说:“还早,再干干。”
扶贫脱贫已有成效,可致富发家还要再努力。为了幸福美满的好日子,我们需要的就是“再干干”。其实,这个世上本就没有成功,付出的汗水多了,自然就有了收获。这些勤劳又朴实的人,靠双手稳稳扎根在黄土地上。如今的他们有技术,有扶贫政策当后盾,腰杆子硬了,对生活热情更高涨。我说:天道酬勤。他们却说:我们走得艰难,只盼儿孙能活得轻松。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